首頁 > 諮商模式
羅吉斯心理諮商所成立於2000年,由有20年心理諮商經驗的諮商心理師高育仁主持。本所為政府立案心理諮商所,我們的諮商專業在邊緣性人格、憂鬱症、婚姻及青少年諮商,多年來已成功改善許多個案。 羅吉斯(Carl Rogers)是美國人本心理學的諮商先驅,他認為心理師如能在諮商過程中,對個案展現真誠,同理心及終極關懷,就能與個案心靈連結,並改善憂鬱症等心理困擾,這正是本所在諮商過程的中心信念。
我們的諮商模式
根據過往經驗,只要配合以下三項要求,我們的諮商功效能在一個月內改善您的主要心理困擾約五成。 一、完成諮商療程:中度憂鬱或邊緣人格者的4-5回,重度則5-6回,每次間隔約一星期。 二、配合運動:中度邊緣人格案主需每隔一天至戶外運動,重度(輕生意圖或重度憂鬱)則需每天一小時。 三、培養興趣嗜好:人的憂鬱與孤獨多半因缺乏生活重心,因此完成諮商後,應培養興趣嗜好。
首次諮商(人本心理諮商)
為了快速讓心理師了解個案所面臨的心理狀況,我們會先請您填簡易的憂鬱,焦慮量表,同時會傾聽個案訴說心理困難,讓我們掌握可能造成因素,並與您討論未來諮商方向。 接著我們會傾聽個案所面臨的困難,以憂鬱症個案為例:如果是單純因失戀,離婚或失親,造成情緒低落,您最需要有人在旁傾聽內心的苦楚,人本心理的關懷,同理與真誠最能讓低落的情緒獲得緩解。
諮商過程(阿德勒心理諮商)
前來諮商者通常已達自身無法解決的程度,因此,為了讓當事人深入了解自我與面對的問題,我們會在諮商初期請個案訴說。
1. | 父母親的個性與對個案困擾的影響 |
2. | 由個案之最原始記憶談童年經驗,這樣的諮商模式是根據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A.Adler)的童年回憶(early recollections)而來 |
3. | 我們也會依序談您的求學歷程、家庭經驗、人際關係、感情歷程、工作經驗等,目的是讓您洞察問題的所在及未來將以何種態度作改變 |
深層諮商(精神分析,客體關係心理諮
每位心理師都有依循的諮商理論,我們會根據個案實際狀況作彈性處理,如果曾經歷不堪的童年及原生家庭經驗,我們會在諮商中多運用精神分析及客體關係(ORT)的早期經驗理論。 此理論認為個案在童年時期與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的互動模式,會在成年後的人際關係與生活模式中一再重現,我們將協助您重新檢視深層的心理困境,例如童年期是否有分離焦慮困擾,行為上是否因移情作用而需改善,思考上是否因潛抑(Rrpression)而悲觀等。
綜觀我們經常使用的諮商理論有人本,阿德勒及精神分析(或客體關係)三大理論,以下為理論依據:
人本心理諮商的諮商精神為
1. 真誠、關懷與同理心 與個案建立良好的諮商關係乃諮商成敗的最關鍵因素,人本心理學認為好的諮商關係並非一昧討好,而是表理一致的展現真誠風格;而關懷個案勿流於虛假,表象,讓個案感受無條件的正向關懷;諮商中,如能以同理心感同身受個案的想法與行為,便能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 2. 自我實現 人本心理學認為人都具備獨特的潛能,無法發揮的原因是未能在自由且受尊重的環境成長,因此我們在諮商中會特別關注個案內心深處是否有未完成的夢想或願望?我們會極盡鼓勵完成,當憂鬱症個案真的開始發展自身潛能,就可能開始展開人本心理大師馬斯洛(A.Maslow)所說的自我實現,而他們所面臨的心理症狀將因此改善 3. 人本教育 人本心理學對台灣的社會文化也產生了相對應影響,中國文化中的”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權威性教育模式,已壓抑了人的自然發展,也影響了人們自我實現的動力,心理健康因而受到影響,我們在諮商中除了探索個案是否因此受到壓抑,也鼓勵每位當事人在成為一位自由人之餘,也能開始以關懷、真誠,同理他人的態度面對未來的環境
阿德勒心理諮商的諮商精神為
1. 早期回憶 多數心理困擾者的障礙是疑惑自己為何出現心理問題,這樣的困惑如果沒有解答,將使症狀更加惡化。 早期回憶是阿德勒諮商理論的重要技術,目的是從童年經驗中掃描是否曾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心理困擾,當個案漸明瞭症狀有跡可循,非憑空而降,就是有效治療的開始。 我們除使用早期回憶外,也會談您與父母親的互動是否也造成困擾。 2. 自卑與超越 阿德勒學派認為人的心理困擾是不願面對現實,因此不敢作出抉擇,心理師如能鼓勵個案,激發積極的人生態度,原本消極,自卑的情結將因而改變。與個案從現實面探討存在的目的與人生的意義,能讓個案重新檢視,反省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一旦個案有所領悟並加以實踐,便可能由自卑步向超越。 3. 社會責任 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師特別重視兒童教育與社會責任,他們認為人對社會的冷漠,在面對挫折時更形無力,因此在諮商中會鼓勵個案營造家庭氣氛,參與孩子成長,投入社會公益,當人的心靈能漸次平衡於個人,家庭及社群之間,即能啟動健康與成長。
精神分析與客體關係理論的諮商精神為
1. 分離焦慮 多數人認為憂鬱症的主因是經歷情感創傷,像失戀、離婚、喪親等,其實那可能是導火線,客體關係理論巨擘馬勒(M.Mahler)認為嬰兒約在六個月至三歲時,父母如未善盡照顧責任,迫使孩子經常獨處並歷經孤獨,潛意識中將永遠被分離焦慮所干擾。 精神分析的要務是重新讓個案面對幼時的心靈創傷,藉著詮釋等諮商技術,協助個案走出分離焦慮的陰霾。 2. 移情作用 佛洛伊德(S.Freud)認為個案會因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在幼時對其所產生的正、負面影響,不斷在未來人際、生活、行為中顯現,舉例而言,一位成長於父親家庭暴力陰影下的女性,可能對男性角色形成主觀性負面觀感,移情學說的偉大在於它深刻影響人的行為,卻鮮少有人察覺其存在,原因在於它是種潛意識的運作歷程,如未經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療,不易察覺其與父母,家庭及童年經驗有關。 3. 潛抑 有些孩子童年期未受到尊重對待,例如被迫學習各類沒興趣的才藝,如表現不佳,會招致責罰,孩子為了維持與父母正常的關係,將心中的委屈及憤怒壓抑在心底,壓抑會耗損心靈能量,心理師的責任是找出癥結,與個案一起檢視多年來潛藏在內心的委屈與憤怒,心理分析中的詮釋過程(Interpretation)能協助個案修通潛藏的痛苦,進而展現新的人生。 4. 詮釋(Interpretation)與高層次同理 心理師如發現存在個案心”裡”的潛意識問題,並”說出”令個案理解且信服的解釋,即可能由潛意識變為意識,這樣的過程就是精神分析的詮釋,然而有時詮釋仍不足以完全紓解潛藏內心之痛,我們會佐以人本心理的高層次同理,一起與您面對心”裡”困擾。 為了快速讓心理師了解個案所面臨的心理狀況,我們會先請您填簡易的憂鬱,焦慮量表.同時會傾聽個案訴說心理困難,讓我們掌握可能造成因素,並與您討論未來諮商方向。 接著我們會傾聽個案所面臨的困難,以憂鬱症個案為例,如果是單純因失戀,離婚或失親,造成情緒低落,您最需要有人在旁傾聽內心的苦楚,人本心理的關懷,同理與真誠最能讓低落的情緒獲得緩解。 對於憂鬱症而言,運動是高難度的要求,然而如以”內在小孩”理論請求配合,經解說後,案主多半願嘗試。“內在小孩”理論認為,人有”理論年齡”與”心靈年齡”二面向,理論年齡就是我們目前的年齡,而心靈年齡則取決於每位案主所經歷的家庭、父母性格與生平經驗,前述經驗越糟,心靈年齡越低,大致分為(重度邊緣人格)……。
高育仁心理師多年來從事心理治療的最大感嘆是許多個案並不了解自己,也更無從知曉憂鬱症,焦慮症從何而來,因此進行心理治療時讓個案知道”我是誰”, 從初始記憶,童年經驗,青少年,一路談到目前成年期的心理困擾,如此漸次陪伴您檢視,掃描自身歷史,便能達到情緒宣洩,行為改變,及自我實現的生活目的。
童年經驗
了解自己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想一想您的童年經驗內容,小學以前的日子快樂嗎?當時的家庭氣氛愉悅嗎?父母感情好嗎?他們心理都健康嗎?您與他們的關係良好嗎? 或是家庭環境雖優渥,但父母忙著生意,經常讓你一個人孤寂的待在家裡乏人照顧?從小由阿公,阿嬤或褓母帶大,未受到良好照顧?父母會經常打罵?父母過度重視課業,希望您在外表現優異,從小在壓力中成長,以致長大後有完美主義的性格? 以上各種因素都可能讓您成年後遭逢憂鬱,焦慮的困擾,我很少遇到曾有快樂童年經驗,與原生家庭及父母關係良好者前來心理諮商,即便因感情問題陷入哀傷情境,頂多一,二回的諮商便能走出陰霾,似乎良好的童年經驗不致讓她們陷入悲觀,溫暖的家庭經驗也能使他們處理人際,情感困擾,而與父母,家人所建立的親密關係,更能讓人在低潮時找到發洩的出口。
青少年時期
我們從事心理諮商時,不免會多了解個案的青少年發展,它經常延續著童年經驗順勢而下,有人能在激烈的課業競爭中,好整以暇的邊玩邊讀好書,有人卻在龐大的壓力下開始出現失眠,焦慮等只有成人才會出現的心理症狀。 有些青少年假日時,除愛跟同儕出去玩外,也樂於與家人出遊,有些家庭功能不彰的青少年則開始長期在外發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其結果往往令人擔憂,這些孩子在感情表達上也較同儕更渴望且強烈,它們似乎在未感受到家庭足夠的溫暖之餘,將希望寄託於新交往的異性上,這樣的情感背景,一旦面臨分手,失戀等衝擊,可能造成課業,親子,心理的連續反應(許多未成熟的成年人情感表達不也是如此嗎?)
成年期
我遇過少數在童年時經歷負面經驗,成人後卻在事業,家庭,甚至身心上仍表現優異者,它們可能 1. 遇見生命中的貴人: 這些貴人可能是師長或親友,在他們經歷人生低潮時適時伸出援手,燃起新的生命希望。然而這是可遇卻不可求的。 2.尋得相知相惜伴侶: 人的童年經驗需仰賴父母悉心照顧,而幸福的後半輩子則要有伴侶的相互扶持,但弔詭的是不良童年經驗的受害者相對而言不易建立互信互愛的情感關係,因此如果您有機會遇到良人,應多加把握,勿太過衝動任其消逝才好。 3. 自我學習成長: 有少數人能在惡劣的環境中發現自身所長,並能展開長期的學習之旅,堅苦卓絕的為自己殺出血路,有了智慧作後盾,人生一旦出現困境,會有不同的行為反應,有人或找親人,孩子出氣,或藉酒消愁,或求神問卜,或尋求醫療諮商。 4.尋求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不會像貴人般的讓您刻骨銘心,也不會像知心伴侶般的讓您相知相惜,但可能使您在最短時間內學習成長,啟迪智慧,幫助您先了解自己,再找出該走的出口,不致走冤枉路,甚至能協助您改變那造成困擾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