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個案分享

2020-02-12

個案分享 | 個案(一) 台北心理諮商/台北心理諮商推薦/台北心理諮商所/台北心理諮商所推薦

個案(一)

 

  我是一位邊緣性格女性個案,近而立之年。幼時和哥哥由爺爺奶奶帶,這段期間,爸媽會到南部看我們,但因為鄰居說他們回來就是要把我們帶離爺爺奶奶,所以我和哥哥在他們來時,都躲得遠遠的,直到哥哥要讀幼稚園才被接回台北。

 

  • 成長的過程父母皆忙於工作,加上媽媽覺得外面很危險,所以我的童年經常與電視為伴。父親不善表達又不太管我們,母親管教的方式嚴厲且不苟言笑,加上從小被訓練成一個獨立的女生,所以跟他們關係一直很疏離,也不快樂,上學也沒辦法交到好朋友。
  •  

  小五時曾想改善同儕關係,企圖凸顯自己,結果被女生排擠。加上小六換了一位班導,那時全班都不喜歡她,大家都說她壞話,她就詢問班上女生是誰在說她的壞話,最後,女生們就說是我。於是在某節自習課,老師借題發揮當著班上同學質問我這件事,要我說出有哪些人是同夥。事情鬧到媽媽與教務主任、校長談,仍不了了之。到了國中,因為這件事讓我不敢跟同學太過親近,也懼怕老師。上了五專被強制住校,一開始有交到幾個朋友,但總覺得很難融入。到了專三,摯友突然與我決裂,我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所措了好一陣子,那時上課偶爾眼淚幾乎奪眶而出。

 

  畢業出了社會,感情、家庭、事業都不順利,我知道我已經到人生的谷底了,沒有什麼可以幫助我,我不想活了。但我不能這樣放棄我的生命愧對養我的父母,於是我想起之前很徬徨的妹妹,她去了教會變的比較開心,所以死馬當活馬醫,開始接觸教會。

 

  後來的四五年我經常往返於教會,開使慢慢從低谷爬了上來,但我仍心情不好常常哭泣。那時曾使用過精神藥物,雖然有效,但副作用很大,冒然停藥會有戒斷症狀,加上醫師每次幾乎問診不到五分鐘就確立診斷及治療,我在就學期間曾涉略心理學及相關實務,也讓我懷疑他們的治療和診斷是否正確。

 

  • 因為精神疾患是長久堆積下來的,需要時間去找到原因,並且針對問題去解決,而不是單純使用藥物來治療衍生出的症狀。這段期間也曾接觸幾位健保給付的心理師,但他們在短暫時間內的諮詢方式總讓我覺得草率,因此有段時間我便不再尋求醫師或心理師了。
  •  

  過了一兩年醫師判斷可以停止使用精神藥物,但我受不了這樣的自己,為什麼總快樂不起來,我知道我的狀況是心病,藥物無法治癒,所以我開始尋找自費心理師,看到到高老師的部落格,並了解經歷後就決定是他了。

 

  與老師談過我的成長後,老師除了同理我並讓我釐清父母狀況、小六老師的問題、我的成長過程、父母的責任、打破我的價值觀等,也讓我知道我一直疏忽的奶奶是我人生重要親人,因為她在爺爺過世後便到台北與我們同住照顧我,直到我國中時她與爸爸大吵一架後才與我分開。

 

  當我意識到這件事時,我的眼淚突然潰堤,因為她年紀大了我好害怕失去她,老師便鼓勵我回去與她見面聊天,也教導我如何與奶奶建立關係。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是很陌生的,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與人親近,就連多去找奶奶也覺得彆扭,但隨著我敞開心告訴奶奶我與老師諮商的過程、常常去探望她,奶奶又再次成了我的休息站。

 

  後來老師又鼓勵我修復奶奶和父親十幾年不合的關係,一開始我抗拒,因為那不關我的事,但隨著老師的多次鼓勵和胸悶發作(我諮商時了解當我胸悶時是害怕重蹈覆轍),所以開始去接觸父親,後來十多年不願主動探望奶奶的父親也願意放下,和我一起探望奶奶。我看到現在奶奶和與奶奶同住的叔叔都變得比較開心,我也很開心,並且開始相信我是有力量去改變的。

 

  療程結束半年後,大約兩三周我會再找老師討論生活遇到的一些事情,這段期間我也開始接觸各種不同的人事物,像是網球、游泳、爬山、新書座談會、自助旅行、海外志工,最後甚至開始計畫澳洲打工度假。經由規律運動及接觸新的人事物,我胸悶次數開始變少、心情不好也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哭泣的次數也變少了,並且開始願意與自己獨處。我終於感覺像個正常人,還能拋下許多不必要的束縛,並幫助人。後來經由經由到澳洲打工度假,讓我更樂於跟自己相處,除了更了解自己了,也學會在各樣的狀況下如何照顧自己、愛自己、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負責。

 

  現在我嚐到並了解許多我以前聽過但不知道的關係和心情,有些甚至彌補了我童年和求學期間失落的一塊。對於我的家庭我也更勇於侃侃而談,不再覺得那是無法啟齒的一塊。雖然戀愛不甚順利,但我開始覺得自己是很有價值的,能理解並匹配的上我的自然也不是隨處可尋,所以我開始願意讓自己拉長時間好好與人相處並且仔細觀察對方。

 

  在外人的眼光裡,許多事情我現在才做似乎有點晚,常常會聽到很多長輩對我釋出善意的”意見”,但在我的人生裡,我知道自己過去二十年都不是為了自己活而虛度光陰,怎麼可以不把握現在新開始的生命重新活過呢?回顧過去,我很開心,因為我有了很大的改變和成長,我開始懂了人生挫敗是必經過程,但是不用害怕,當我越願意去面對時,我的收穫會越豐盛。

 

個案分析:

邊緣性格的成因:

  這位個案從小由爺爺,奶奶帶,直至四歲後才接回,三歲前為建立親子關係的黃金期,從小在祖父母處,會讓孩子與父母的依附關係產生困惑,形成情感上的分離焦慮,這位個案說,每當父母來看她時,都會躲得遠遠的,對照目前個案與父母的疏離,似乎在嬰兒期委由爺爺,奶奶帶就已註定.

  個案三至十二歲的童年因母親擔心安危,不讓孩子出外玩耍,限制在家與電視為伍,最糟的是父母一冷漠,一嚴厲,冰冷的家庭氣氛更不會在假日全家出遊,如此環境成長的孩子無法感受親情溫暖,憂鬱與邊緣性格也因此悄然成形.

 

邊緣性格的諮商過程:

  當孩子在家未習得良好親情互動,在外人際關係也易受影響,內心極需情感支持所形成的邊緣性格情感極端化是人際關係受挫主因,個案在尋求能彼此親密支持同儕中,極端性格會出現強烈的情感排他,一旦親密同儕與其他同學親近,就被視同情感背叛,此個案同窗好友與之決裂就該是在此背景下產生,青少年期的情感決裂與成年期的失戀,離婚對邊緣性格而言都與幼時母親未善加照顧的被遺棄感(嬰兒主觀感受)緊密連結,這種如同母親不願再照顧的感受一旦出現,情緒失控,憂鬱,自傷,輕生就可能隨之而來.

 

諮商後的結果:

  針對不同個案,我會找出可能帶來正向能量作為心靈長期受挫的激勵與突破,以此個案而言,從小雖與父母疏離,幼時帶她的阿嬤卻留下深刻印象,鼓勵她多與阿嬤聯絡能增強親情溫暖,鼓勵她化解父親與阿嬤多年恩怨,除了增強她處理人際互動信心外,也讓家庭氣氛活絡,連在桃園居住的阿嬤與叔叔關係都變得更為緊密.

 

  有半數的邊緣性格者會同時在面臨嚴重分離焦慮情感困擾時出現恐慌,包括心跳加速,頭暈目眩,過度換氣,胸悶等現象,我的經驗是約兩週後的良好邊緣性格治療,期間個案需作每天運動等功課,恐慌症狀通常能大幅改善.

 

  這位個案結束諮商後,開始至新疆公益旅行,目前遠赴澳洲打工自助旅遊,期間的酸甜苦辣,我們在臉書的朋友正時時關懷,她已變得更堅強,更能獨處...。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