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我們的專業

我們的專業 | 邊緣人格諮商3

邊緣人格案主的諮商過程與自述

個案(一)

       我是一位邊緣性人格女性個案,近而立之年。幼時和哥哥由爺爺奶奶帶,這段期間,爸媽會到南部看我們,但因為鄰居說他們回來就是要把我們帶離爺爺奶奶,所以我和哥哥在他們來時,都躲得遠遠的,直到哥哥要讀幼稚園才被接回台北。

• 成長的過程父母皆忙於工作,加上媽媽覺得外面很危險,所以我的童年經常與電視為伴。父親不善表達又不太管我們,母親管教的方式嚴厲且不苟言笑,加上從小被訓練成一個獨立的女生,所以跟他們關係一直很疏離,也不快樂,上學也沒辦法交到好朋友。

• 小五時曾想改善同儕關係,企圖凸顯自己,結果被女生排擠。加上小六換了一位班導,那時全班都不喜歡她,大家都說她壞話,她就詢問班上女生是誰在說她的壞話,最後,女生們就說是我。於是在某節自習課,老師借題發揮當著班上同學質問我這件事,要我說出有哪些人是同夥。事情鬧到媽媽與教務主任、校長談,仍不了了之。到了國中,因為這件事讓我不敢跟同學太過親近,也懼怕老師。上了五專被強制住校,一開始有交到幾個朋友,但總覺得很難融入。到了專三,摯友突然與我決裂,我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所措了好一陣子,那時上課偶爾眼淚幾乎奪眶而出。

       畢業出了社會,感情、家庭、事業都不順利,我知道我已經到人生的谷底了,沒有什麼可以幫助我,我不想活了。但我不能這樣放棄我的生命愧對養我的父母,於是我想起之前很徬徨的妹妹,她去了教會變的比較開心,所以死馬當活馬醫,開始接觸教會。

       後來的四五年我經常往返於教會,開使慢慢從低谷爬了上來,但我仍心情不好常常哭泣。那時曾使用過精神藥物,雖然有效,但副作用很大,冒然停藥會有戒斷症狀,加上醫師每次幾乎問診不到五分鐘就確立診斷及治療,我在就學期間曾涉略心理學及相關實務,也讓我懷疑他們的治療和診斷是否正確。

• 因為精神疾患是長久堆積下來的,需要時間去找到原因,並且針對問題去解決,而不是單純使用藥物來治療衍生出的症狀。這段期間也曾接觸幾位健保給付的心理師,但他們在短暫時間內的諮詢方式總讓我覺得草率,因此有段時間我便不再尋求醫師或心理師了。

• 過了一兩年醫師判斷可以停止使用精神藥物,但我受不了這樣的自己,為什麼總快樂不起來,我知道我的狀況是心病,藥物無法治癒,所以我開始尋找自費心理師,看到到高老師的部落格,並了解經歷後就決定是他了

       與老師談過我的成長後,老師除了同理我並讓我釐清父母狀況、小六老師的問題、我的成長過程、父母的責任、打破我的價值觀等,也讓我知道我一直疏忽的奶奶是我人生重要親人,因為她在爺爺過世後便到台北與我們同住照顧我,直到我國中時她與爸爸大吵一架後才與我分開。

       當我意識到這件事時,我的眼淚突然潰堤,因為她年紀大了我好害怕失去她,老師便鼓勵我回去與她見面聊天,也教導我如何與奶奶建立關係。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是很陌生的,因為我不知道怎麼與人親近,就連多去找奶奶也覺得彆扭,但隨著我敞開心告訴奶奶我與老師諮商的過程、常常去探望她,奶奶又再次成了我的休息站。

       後來老師又鼓勵我修復奶奶和父親十幾年不合的關係,一開始我抗拒,因為那不關我的事,但隨著老師的多次鼓勵和胸悶發作(我諮商時了解當我胸悶時是害怕重蹈覆轍),所以開始去接觸父親,後來十多年不願主動探望奶奶的父親也願意放下,和我一起探望奶奶。我看到現在奶奶和與奶奶同住的叔叔都變得比較開心,我也很開心,並且開始相信我是有力量去改變的。

       療程結束半年後,大約兩三周我會再找老師討論生活遇到的一些事情,這段期間我也開始接觸各種不同的人事物,像是網球、游泳、爬山、新書座談會、自助旅行、海外志工,最後甚至開始計畫澳洲打工度假。經由規律運動及接觸新的人事物,我胸悶次數開始變少、心情不好也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哭泣的次數也變少了,並且開始願意與自己獨處。我終於感覺像個正常人,還能拋下許多不必要的束縛,並幫助人。後來經由經由到澳洲打工度假,讓我更樂於跟自己相處,除了更了解自己了,也學會在各樣的狀況下如何照顧自己、愛自己、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別人負責。

       現在我嚐到並了解許多我以前聽過但不知道的關係和心情,有些甚至彌補了我童年和求學期間失落的一塊。對於我的家庭我也更勇於侃侃而談,不再覺得那是無法啟齒的一塊。雖然戀愛不甚順利,但我開始覺得自己是很有價值的,能理解並匹配的上我的自然也不是隨處可尋,所以我開始願意讓自己拉長時間好好與人相處並且仔細觀察對方。

       在外人的眼光裡,許多事情我現在才做似乎有點晚,常常會聽到很多長輩對我釋出善意的”意見”,但在我的人生裡,我知道自己過去二十年都不是為了自己活而虛度光陰,怎麼可以不把握現在新開始的生命重新活過呢?回顧過去,我很開心,因為我有了很大的改變和成長,我開始懂了人生挫敗是必經過程,但是不用害怕,當我越願意去面對時,我的收穫會越豐盛。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成因:

       這位個案從小由爺爺,奶奶帶,直至四歲後才接回,三歲前為建立親子關係的黃金期,從小在祖父母處,會讓孩子與父母的依附關係產生困惑,形成情感上的分離焦慮,這位個案說,每當父母來看她時,都會躲得遠遠的,對照目前個案與父母的疏離,似乎在嬰兒期委由爺爺,奶奶帶就已註定.

       個案三至十二歲的童年因母親擔心安危,不讓孩子出外玩耍,限制在家與電視為伍,最糟的是父母一冷漠,一嚴厲,冰冷的家庭氣氛更不會在假日全家出遊,如此環境成長的孩子無法感受親情溫暖,憂鬱與邊緣人格也因此悄然成形.

邊緣人格的諮商過程:

       當孩子在家未習得良好親情互動,在外人際關係也易受影響,內心極需情感支持所形成的邊緣人格情感極端化是人際關係受挫主因,個案在尋求能彼此親密支持同儕中,極端性格會出現強烈的情感排他,一旦親密同儕與其他同學親近,就被視同情感背叛,此個案同窗好友與之決裂就該是在此背景下產生,青少年期的情感決裂與成年期的失戀,離婚對邊緣人格而言都與幼時母親未善加照顧的被遺棄感(嬰兒主觀感受)緊密連結,這種如同母親不願再照顧的感受一旦出現,情緒失控,憂鬱,自傷,輕生就可能隨之而來.

諮商後的結果:

       針對不同個案,我會找出可能帶來正向能量作為心靈長期受挫的激勵與突破,以此個案而言,從小雖與父母疏離,幼時帶她的阿嬤卻留下深刻印象,鼓勵她多與阿嬤聯絡能增強親情溫暖,鼓勵她化解父親與阿嬤多年恩怨,除了增強她處理人際互動信心外,也讓家庭氣氛活絡,連在桃園居住的阿嬤與叔叔關係都變得更為緊密.

       有半數的邊緣人格者會同時在面臨嚴重分離焦慮情感困擾時出現恐慌症,包括心跳加速,頭暈目眩,過度換氣,胸悶等現象,我的經驗是約兩週後的良好邊緣人格治療,期間個案需作每天運動等功課,恐慌症狀通常能大幅改善.

       這位個案結束諮商後,開始至新疆公益旅行,目前遠赴澳洲打工自助旅遊,期間的酸甜苦辣,我們在臉書的朋友正時時關懷,她已變得更堅強,更能獨處...。

個案(二)

       我平日沒有太多嗜好,甚少出席公司聚餐和員工旅遊,生活唯一的重心就是男友。第一次前來諮商時,和男友的感情已瀕臨破裂,感情是我生命唯一的寄託,當我感到愛情將逝,毅然決定將房子出售訂立遺囑,在網路上搜尋如何成功自殺;某天偶然看見《心理諮商》這個名詞,我燃起一絲希望,或許生命可以找到另一個出口;曾去醫院精神科門診和心靈診所,始終未能遇見能夠幫助我的醫師,害怕孤單恐懼獨處,心痛和絕望每天啃噬著我,活著的每分每秒對我來說都是煎熬,正當我要放棄時,我遇見了高老師,他一語道破我是「邊緣人格」,讓我了解自幼沒有受到妥善照顧,躺在嬰兒床上孤伶伶的身影,被疏忽的幼兒經歷,形成我的邊緣性人格,男友是我的依附對象(代替扮演母親的角色),如今男友的離去如同母親當年的遺棄,害怕孤單是因為我無法獨處,無法照顧自己,自我陪伴……。

       諮商過程中,我們開始抽絲剝繭檢視我的成長過程。我出生在父親拾荒,母親小兒麻痺的家庭;父親大男人主義性格,母親總是活在自怨自艾中,當初因身體殘缺,透過媒妁之言嫁給退伍軍人的父親,父母年齡相差26歲,除觀念代溝外,父親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常懷疑母親會出軌或擔憂自己死後母親會改嫁,家裡爭執不斷,不得片刻安寧。

       父親也有好的一面,平日省吃儉用,但對孩子疼愛有加,雖然在物資匱乏、捉襟見肘的環境下,父親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父親曾說過自己雖然拾荒,但將來要存錢買三間房子,給我們三個孩子一人一間,假如有一天我們結婚之後過的不好,回家至少還有地方住,不會露宿街頭。父親生前真的實現了。

       憶起當年父親拾荒的日子,面對同學的冷嘲熱諷,自幼敏感又自卑的我是個自閉症兒童,從小就會察言觀色,也比別的孩子更早嚐盡人情冷暖;就學的那段時光一直很自卑,離開校園多年後,接到同學會邀約的電話,我回絕了;我想切割那段記憶,就當作不曾發生過。然而心理師鼓勵我:「沒有任何過往是可以被切割的,逃避的結果它總會在妳獨處時不經意浮現,造成更多痛苦;何不勇敢的去面對看看同學現在的樣子,或許妳現在的成就會排在前五名;妳更應自我勉勵:如果沒有那段父親拾荒,同學冷嘲熱諷的過去,就沒有現在奮發向上力爭上游的妳,在物質上也比別人更懂得知福惜福。妳應該感謝是過去造就了現在的妳。」

       在專業又耐心的聆聽和心理分析之餘,我將人生另一段父親過世時最痛苦的記憶娓娓道來……我的姊弟在學校成績都是頂尖的,母親常引以為榮;在家中排行老二的我有學習障礙,當學校老師和全世界的人都放棄我時,只有父親把最多的關愛和鼓勵給我,如果家裡有魚或好吃的東西,父親總是把我喜歡吃的先夾給我……。

       當我摯愛的父親離開人世間,我第一次經歷生命中的生離死別;父親是我唯一的依靠和精神寄託;不論我遭遇任何挫折和委屈,刻骨銘心的失戀或因意外受傷進行全身麻醉的手術,唯一讓我有求生意志,永遠讓我放不下的就是我年邁的父親;父親的離開讓我痛不欲生;我的喜怒哀樂再也沒有人分享,從小到大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要讓父親過更好的日子,忽然間不知道自己存在這世上的意義和價值,我.....崩...潰...了!!!

       我在馬X醫院接受精神科治療,抗憂鬱、鎮定劑、安眠藥讓我每天昏沉,記憶力急速衰退讓我無法上班,甚至服藥之後說過的話,完全想不起來;醫生說這是藥物的後遺症,停藥之後會改善,藥物讓情緒維持在亢奮狀態,生性節儉的我一反常態,不停的上街購物,信用卡全部刷爆……(按:抗憂鬱藥物造成躁症)這樣的日子過了一年;有一天我問自己:這藥我還要吃多久?一輩子嗎?但是它治標不治本,讓我大腦無法正常思考,它陪伴我渡過情緒最低潮的ㄧ年,但是我還要依賴它多久?藥物如何能解心痛?終於我決定停藥,我開始把那最傷心難過的痛埋藏心底,當作永遠的秘密。

       如此封藏的祕密,伴隨而來的代價很大;我害怕孤單害怕獨處,害怕沒有人陪我說話時不知如何是好;最怕回憶湧現,每一個回憶都讓我害怕,獨處時會莫名的恐慌,沒人懂我對孤單的恐懼,更無從解釋原因;我不斷的換男友,他們是大海中的浮木,抱著木頭只為了不想溺水,無從選擇木頭好壞,就是不想一個人;然而這些症狀在諮商療程結束後竟不藥而癒,我開始拾起毛筆、畫筆,這些東西曾經是父親與我互動中情感連結最深的記憶,心理師說不要害怕不要逃避不要封鎖記憶,想哭就哭,哭到心不痛了,要學會面對現實,父親已經不在的事實。

       現在的我不再害怕孤單,可以一個人逛街,慢慢愛上獨處,當憂鬱或回憶湧現時,在諮商過程中已學會坦然面對及釋懷;當我了解"邊緣人格"是自幼未受到妥善照顧所形成潛意識的焦慮不安、害怕被遺棄,我開始慢慢學會和邊緣人格相處,我會陪伴自己也學習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沉澱之後再自我分析;我明白自幼缺乏的那一份愛和安全感其實是可以自給自足的。

       我曾是滿身泥濘的毛毛蟲,曾經萬念俱灰的想要放棄生命;在奮力掙扎?變之後看見生命的曙光,這種感覺像是重生;不論你遭遇任何挫折,不論你是憂鬱或經歷任何傷痛,亦或者和我一樣痛失最摯愛的親人覺得生命頓失依靠和盼望,如果你曾和我一樣想要放棄生命,建議你不妨再給自己一個機會,心理諮商可以讓你生命轉彎看見新的出口,希望你和我一樣得到重生的感動和喜悅,或許我的父親在冥冥之中安排我去心理諮商,讓我知道雖然他不存在這世上,他希望我能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創造自己新的價值;諮商過程安全專業,沒有宗教色彩,我個人諮商療程已結束,希望藉此文能讓任何身處人生谷底的您不要放棄,給自己機會。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成因:

       個案雖從小受父親疼愛,但終需在外拾荒養家,照顧個案的關鍵就落在母親身上,身障不必然缺乏愛人能力,但母親婚後的自怨自艾透露的是自卑及對丈夫職業的不滿,夫妻失和不僅對孩子產生影響,個案諮商時透露母親缺乏愛人能力及對情感的冷漠,自幼經歷無數回的情感疏離,該是導致邊緣人格的主因。個案耿耿於懷的表示,父親在養老院咬舌自盡後,母親冷酷的說:那是他自己的選擇...。

邊緣人格的諮商過程:

       缺乏興趣嗜好:個案表示,沒有太多嗜好,甚少出席公司聚餐和員工旅遊,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男友,這確為邊緣人格者的典型生活樣態,嬰兒的本能生理需求是母奶,心理需求是被悉心照護,沒被餵飽的嬰兒會營養不良,影響發育,沒被悉心照顧的嬰兒會導致終生渴求被愛的邊緣人格,渴求過程會忽略發展自我興趣,他們在懼怕孤獨中可能無法專注於事業發展,唯一讓他們穩定情緒,獲致生活重心的是情人的陪伴,如此忽略自我成長,將生活重心全靠向伴侶後,已鑄下情侶分手或夫妻失和的潛在因子。

       自殺:在主觀感受''再度''被遺棄後,就可能自我了結,為何是再度?因為他幼時如未被照顧,就曾'''主觀''感受被遺棄,人被遺棄後的極度恐慌,可能擔憂痛苦經驗會持續進行,想到每晚都需伴隨寂寞入眠或失眠,自殺行為就可能啟動。此個案就是在男友(依附對象)企圖分手,被遺棄後不知如何過活,先賣掉房產後,打算結束生命。

       自殺當下會有些許意念或畫面盤旋腦海,是否有親人令其不捨?是否仍有子女需要照顧?是否仍具生存理由?對此個案或邊緣人格者而言,母親,家人對她漠不關心,平日自我封閉,沒有知心朋友,缺乏興趣嗜好,當情愛消逝,沒有留戀空間,佛洛依德的''死之本能''就因此啟動。

諮商後的結果:

       記得個案首回前來諮商就泣訴一切遭遇,諮商進行一個月後,男友發現個案情緒異常穩定,主動要求陪同諮商,逾兩月在一次激烈爭吵後,毅然決定與男友分手,這兩個月內我鼓勵她試著自己逛街,靜下心來面對孤獨,向能信任的朋友談心,邊緣人格者的戀愛困境是理智上明知對方不適,感情上因依附無法斷然分手,個案諮商後具備自我照護的新武器後,不再情緒失控,自傷自殺,如今決然分手已不再困難重重,這位每隔陣子情緒低落時仍前來諮商的個案兩週前還說:活著真好。

       仍前來談話的主因是對父親晚年因病乏人照顧被送至養老院,情緒失控被綁在床上,痛苦難當咬舌自盡,終至飲恨而亡慘狀仍歷歷在目,個案痛責自己未盡孝道,沒有適時保護曾疼愛她的父親,沒有毅然辭去工作陪伴,一切悔恨並未隨父親的逝去而止,數月前的企圖自我了斷似乎也隱含著對父親的自我救贖,經過長時間的情緒宣洩與企圖緩解其過度自責,個案似能降低對父親的罪惡感,目前的她常在我主持的臉書邊緣人格團體中熱心關懷與她當初同樣陷入情傷的''戰友'',當能同理他人,伸出援手給予時,就會朝心理健康之路大幅邁進。

       臉書內的邊緣人格團體對與家庭疏離的個案相當受用,彼此藉著相互了解,不再覺得與眾不同,更不認為自己是被標籤化的''恐怖情人'',時時刻刻在臉書的交流,不時舉辦聚會,如此互動甚至比家人還親,她前陣子無奈的問:不時關心著臉書團體動態,這樣正常嗎?我說這是依附,但這樣的依附利人利己,有家的溫暖,是好事一樁。

個案(三)

       從小學始,因為父母作生意關係,早上起床父母還在睡,我睡了父母還沒休息~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很少有機會與父母相處,總是起床後自己坐公車到爺爺奶奶家吃早餐,然後上學,放學了也是在爺爺奶奶家吃完晚飯後再坐公車回家,回到家父母還在忙,所以一切自理...而與爺爺奶奶的相處也僅吃早晚餐時的相處~

       母親總愛跟我玩"你不是我生的,是撿回來的"遊戲,即使我已痛哭流涕絕望的跪在地上祈求"我是她生的",仍將我一把推開或是轉而要求我做想要我做的事情。孩童時常在想"如果我是撿回來的,那我要去哪裡?如果我不待在這裡,我要去哪裡?"這是一種很恐怖的感覺...父親是大男人主義的人,對人說話總是"頤指氣使",自小未曾獲父母親的認同或讚美,不論我做什麼,總是被嫌棄、嘲笑或譏諷...就連考試99分,他們的回答也是"就連最後1分也考不到!?"

       這是種深層的孤獨感,總自問"我該怎麼辦?" 我焦慮著,也更謹慎的說話及做事,甚至委屈自己,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取悅父母~~希望他們多給一點愛~慢慢的,我養成了"邊緣性人格",變成一個...好競爭、極度敏感、沒有嗜好、控制慾強、常焦慮沒自信、無法獨處卻又害怕親密...的人!

       長大了,交了女朋友~我很霸道,一切都要掌控,無法接受打電話找不到人、對方遲到、對話回應得太慢、跟我講電話還會做其他事、在一起時老是看手機、總是讓我感到被晾在一邊、無法在假日陪伴我.....以上事情都會造成暴怒,而指責對方的不是,讓對方感到自責且痛苦,其實最終的目的是企圖證明我在他心中有一席之地...因無法忍受片刻寂寞...而造成我對愛情的反覆,我痛恨自己,卻無法自己,或許這是對方離開的原因之一...當對方真的離開後,我慌張,焦慮,哭泣、示弱、道歉,因為無法接受身邊沒有"她",一直走不出來,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病了,走投無路時,因緣際會下,我找高育仁老師心理諮商...

       初次協談後,被診斷為"邊緣性人格",這些年來一切的事件得到了合理解釋,我的害怕、暴怒、不耐、孤獨、反覆,都得到了合理解釋!~~諮商中釋放了從小不敢提及卻又很受傷的父母"疏於照顧",我了解唯有自己照顧自己才能照顧別人,我嘗試著學習....我也參加團體諮商,透過別人的自述,我發現原來我不是孤獨的,有好多的人跟我一樣,他們的感受、他們的孤獨、他們的無人理解,我都懂! 我真的都了解!

       豐富自己、學會獨處"這八個字好像很簡單,但做起來真不容易!!邊緣人格的人沒有嗜好,要學會"豐富自己"是一件很勉強的事情,我嘗試自己出門、運動、看電影、看花燈、賞櫻、照顧自己~~~我強迫自己要有一些興趣,包括了運動、攝影、看書,而在執行這些興趣時我同時也承受著孤獨感,在學習獨處時也與孤獨抗衡,孤獨是恐怖的! 正如我首次獨自賞花拍照時,雙腿不自主的抖動,只因我孤獨的站在人群之中,我很害怕...

       每當孤獨如潮浪般襲來,承受不住時,會想起"依附對象",我感到焦慮,而只有她可以解除的我焦慮~~我一再的培養興趣、一再的焦慮,我甚至懷疑我一切的努力只是"勉強"而來的~~我的狀況就在起起伏伏之下歷經數月...練習是很重要的~我經過了長時間練習,剛開始真的很困難...每每有放棄念頭,總是勉強自己要忍耐、要堅持...,但同時也害怕空閒時,焦慮又隨之而來~長時間的練習讓我逐漸地熟練找事情給自己做、逐漸地熟練的安排假日空閒~當然,狀況總是起起落落,有時很驕傲自己一再的突破,有時卻懷疑自己改善的程度~

       每每懷疑自己時,需要心理師專業的判斷,我的近況及心理的想法經過解讀與分析後,我更加的肯定自己的改變,也更加的堅定朝目標前進著~~畢竟人是群居的動物,是人都需要伴,是人都需要愛~而在我們這個最需要感情的年紀...獨自一人的感受特別的深....情緒是一時的,過了就好,但是在你認識自己之前,你是無法控制的,甚至從未察覺~越是了解邊緣人格,越是知道自己一舉手一投足甚至一個想法,都可能包含"邊緣人格"的存在,而正是因為越了解則越熟練地時時的提醒自己"我不想再變成那樣"!!

       長時間的調適與準備下,我鼓起勇氣與母親長談,無懼的與她討論邊緣人格,這包含幼時在疏於照護下對我的傷害及影響之深,由於自我了解及信心的增強,開始拒絕父親的頤指氣使,清楚的設定界線是對邊緣人格最佳的處理方式,除了改善自己之外,我也開始學習尊重自己、保護自己,讓自己活出自己。

       這重生的感受讓我覺得很幸運,認識了自己...我正長足的改善中~,我目前過得很好,這是一輩子的課題...如果您與我有相似的困擾,請"豐富自己、學習獨處".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成因:

       早期農業社會少有憂鬱症或邊緣人格,因為嬰兒出生後,通常由母親照料,然而許多現代家庭父母需出外工作,這位個案的父母甚至經常早出晚歸,遲至孩子上床後才回家,委由爺爺,奶奶帶,僅吃早晚餐才相處,這樣的隔代互動,缺乏男女主人坐鎮,不易產生家的溫暖,如此日復一日的獨來獨往,孩子不盡然產生心靈痛楚,但長久的孤單會漸次融化活潑熱情的情緒,轉為冷漠,與對他人缺乏信任後的莫名憤怒。

       父母發現個案特別怕被指為''不是媽生的;是外面撿來的....時,會特別失控痛哭(情感脆弱,分離焦慮的孩子對這些可能被遺棄的話語特別敏感),竟火上加油的增強分離焦慮陰影以添家庭娛樂....;鼓勵孩子除能增強自信外,也能增進親子關係,個案父母卻在孩子考了99分都不滿意,這樣的家庭氣氛與親子互動勢必帶來許多負面心理動能.....

邊緣人格的諮商過程:

       邊緣人格的負面心理動能與幼時所累積的莫名憤怒通常會在日後與伴侶交往中一一顯現,這位個案對女友的霸道,掌控,無法接受打電話找不到人、遲到、回應太慢、感到被晾在一邊、無法陪伴.....都會造成暴怒,甚至讓對方感到自責且痛苦,一般人對這種情緒化的反應不僅無法理解且認為不可理喻,我們試圖拆解此行為背後的意涵。

       邊緣人格者的特質是因幼兒期的被照顧不周,有了情感的分離焦慮後,一旦戀愛就與伴侶產生依附關係,此種關係常見於母子(女),然而個案因缺乏母愛,會將此潛在需求投射至情侶身上,如此的投射會自然將伴侶是視為第二母親以補償過去母親未充分給予的愛,這種將對方視為母親的愛必然會因曾遭受嬰兒,幼童期母親照顧不周的被遺棄陰影轉而將憤怒投射至第二母親,因此當電話找不到人、對方遲到、對話回應得太慢、跟我講電話還會做其他事、在一起時老是看手機、總是讓我感到被晾在一邊、無法在假日陪伴....這些幼兒期殷殷盼望母親前來擁抱卻無法獲致的絕望等待之情都被視為二度傷害,當伴侶無法忍受此情緒化指控後,關係上就出現不斷拉扯,煎熬,最後導致分手。

諮商後的結果:

       這位個案說:''前來心理諮商後,這些年來一切的事件得到了合理解釋'',邊緣人格者的痛苦之一是,他們清楚以非理性行為處理感情問題終究會造成對方困擾與傷害,但當那莫名的情緒與憤怒一旦被激,就一發不可收拾,在感情不斷的分和後,如果發現問題來自幼兒被疏於照顧的經驗,自己並非隨時爆發憤怒情緒的始作俑者後,他們會將自責與對伴侶的罪惡,轉化為自我的深層了解並配合專業治療,待治療過程產生療癒後,自我信心提昇後,就漸能克服孤獨陰影,以嶄新態度與人談情說愛將不再那麼困難。

       這位個案在諮商後,開始連串的''自己出門、運動、看電影、看花燈、賞櫻、照顧自己,強迫自己要有些興趣,包括運動、攝影、看書....,我告訴他:將來要想維持正常的情感關係,需先學會自我照顧,不能自我照顧者,任何人都不會願意與你為伴。我完全認同個案提出克服邊緣人格秘訣''豐富自己,學習獨處'',這也是邊緣人格心理諮商的終極目標。

       這位在家從小居於弱勢的個案結束諮商兩個月後透露,由於自信心的增強,對父親已習慣頤指氣使的大男人主義強勢態度會適時作出不能認同的回應,他發現父親已有所收斂;此外,個案也在適當時間主動找母親談在諮商過程中對幼兒期曾受過的傷害,其目的並非炒冷飯,興師問罪,而是釐清可能的誤會及讓母親有解釋,甚至道歉的機會,這樣的主動討論在此個案與母親關係上顯然有正向效果,母子關係比過往更為親密。

個案(四)

       有記憶以來,外婆家就是我家。 與外婆同進出,同睡一張床,我就像外婆的影子般, 生命繞著外婆轉。 她出外打麻將總帶著我,我的玩伴就是自己。 穿梭在外婆各個朋友的家就像是我的遊戲場。 對外婆的依附使得我異常抗拒上幼稚園, 曾因懼學要外婆在校陪讀半年才適應了環境。 當時外婆是我的世界,我的唯一。 為何沒與媽媽同住 ? 媽的兩難我懂。 身為職業婦女,不得不將我託給外婆照顧, 這是她當時最放心的決定。 快上大班時我才回到自己家, 開始適應與爸媽生活。 起初每回到外婆家我總是淚眼婆娑, 小小的我似乎有訴不盡的委屈要說給外婆聽, 與她分開時又難捨到似乎不會再見一般。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孩的忘性是快的。 我很快在自己的家中開始建立新的歸屬感。

       爸媽不是不愛我,我小時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大小姐, 回家總有奶奶的熱飯等著我們。 但我不知為何總有淡淡的疏離。 小學五六年級就渴望交異性朋友。 小朋友的甜蜜約會在西門町看電影、吃冰外加謝謝魷魚羹,這種純粹、初榨、沒有加工的酸甜滋味彌補了我需要的親密。 國中三年我的回憶就只能用”聯考”二字帶過。 畢業後,我開始了高中女校的住校生活。 經過與外婆的分離糾葛, 團體生活對我來說再也沒有小時候的不適應,似乎已免疫了。 求學期有長達七年的住校經歷, 這些生活也讓我提早習慣了獨立自住。 也因此,父母用他們的方式愛我,但我們很少、幾乎沒有多少機會能溝通心裡的話。 我想說的話、我的挫折、我的情緒都放在心裡自己消化。

       畢業後順利進入職場, 幾年的職場生涯下來, 增加了自己交友的寬度及廣度。 在轉換幾個不同異性朋友的當下,我從某個對象身上找到了自己從小到大渴望追求但都不曾擁有過的熟悉、親密及歸屬感。 “他”喚起了我幼年時許多模糊的需求, 甚至他身上的熟悉味道都化身成了幼時安撫我睡覺的小毯子 。 聞到他的味道,我就會感到放鬆、安心。 一次在香港機場的分離,出境後的我面對隔在外面仰頭揮手的他竟然頓時潸然淚下到無法自己。

       幾度的轉頭回首,他依然站在原地目送等我的背影離去。 只是台灣、香港的ㄧ小時飛行里程我不知自己當時為何失控至此。 我與此對象交往了近十七年, 這當中他超越了多重角色,他已是我生命中的印記, 也是我人生中不會磨滅的經歷。 他極度的呵護、疼惜我,鼓勵我做自己、 當我情緒的出口及幸福的來源。 他是引領我社會化過程中的教練, 也是讓我從各種不同角度看事情的帶領者。 如果說人一生當中有所謂靈魂伴侶,頂多也不過如此了。

       這段情感有多甜蜜就有多苦澀, 原因是我處於擁擠的三角關係中。 曾嘗試了結,試著走出去尋找真正完全屬於我的感情。 但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我尚未完全開花結果的新戀情就嘎然而止, 心碎的我持續了對他的依附,他再度彌補我心中情傷。 至此彼此都認為會走下去的承諾是默契,也是共識。 但是後來幾年中,我一次次極端又憤怒的衝突消磨殆盡了彼此的承諾。 三年前的某天, 他靜悄悄的將屬於我家的鑰匙放在我的玄關桌上取代了他難以說出口的道別。 而在心情極度低潮及自我封閉,埋首於工作一年多後, 被診斷罹患初期乳癌。雙重衝擊下,不得不開始正視自己這三年來一直走不出的分離焦慮。

       在一次極度低落的中午休息時, 我看到了 高 老師的部落格及邊緣人格心理分析文章 。 這當中有我相當熟悉的片段經驗, 似乎針對我分析一般。 我驚覺到自己的問題是需要諮商的,於是我求助於心理諮商。 經過數次的對談,我理解了許多自己莫名其妙的複雜情緒。 當時為什麼會如此反應激烈 ? 為何如此身陷長時間的不正常感情而無法自拔? 透過深層回憶,好像將自己的人生重新走過一回。過往對某些關鍵時刻的決定始終迷惘,諮商後終於豁然開朗。 同時我也在 高 老師的鼓勵下與母親深談,解開我心中沉重心結, 向母親坦承自己過去的感情。 回首過往,對於走過的一切我珍惜曾經擁有。 對於目前的一切我釋懷且了然於心。 我準備再度往前走。 生命就是一趟不可逆的旅程。 累了,我們可以休息,停頓之後再出發, 前面是沙漠或綠洲唯有你走到才能經歷。 人生; 儘管放膽走就對了 !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成因:

       這位個案由外婆帶,他仍記得上幼稚園時有長達半年的分離焦慮,需外婆陪讀才能適應,直到回父母處仍須面對離開外婆的煎熬,很多託人帶的孩子如此經常經歷與依附對象異常分離,內心所產生的不安感,是邊緣人格形成的雛形。

邊緣人格的諮商過程:

       這位個案小學5,6年級就交異性朋友的早熟,透露幼小心靈欲藉著與小伴侶互動排解孤寂,也顯示幼時個案家庭的欠缺溫暖,接下來長達7年的住校,與家庭連結更是疏離,因此個案說:我想說的話、我的挫折、我的情緒都放在心裡自己消化....,當心中積存許多酸楚無處宣洩後,感情表達就可能出現各種問題。

       職場中認識已婚的年長主管具備內心長久以來欠缺父愛的特質,這樣的心靈填補讓她陷入煎熬,邊緣人格者的最大罩門是因害怕空虛所面對的感情脆弱,如有人能像母親般,讓她有被愛及克服心靈深處的寂寞,可能無法顧及被人指摘的"小三"罪名,甚至明知保守的父母嚴拒女兒有此作為,個案仍毅然與對方苦戀了17年,然而邊緣人格特別無法與人共享愛侶的特質,終因情緒時時被分離焦慮所困,長久的情緒吵鬧終於分手。我曾與個案討論,如果成長於溫暖健全家庭,沒有邊緣人格的情感困擾,當初會陷入三角關係嗎?

諮商後的結果:

       首回諮商會先請個案作憂鬱,邊緣人格,及焦慮症的簡易測驗,一旦確認為邊緣人格,我會建議每天作一小時的室外運動,記得這位個案的第一反應是平日工作實在太忙,回到家都7,8點了,拖著疲累身體,且根本沒運動習慣,這種建議無法配合...,由於第一回的談話與個案已建立信任關係,再次要求至附近學校運動,第二回諮商結束後,終於按指示,下班後晚間到學校跑操場,她說運動後的感覺奇佳(與其他個案反應一致),身體舒暢外,短短幾天,體內似乎出現意想不到的動能,近兩個月後,她除將運動視為每天必作功課,例假日會主動爬山,認識新山友...。

       由於自認有段不光采的愛戀關係,個案已習慣將心事藏於心中,抑鬱的結果,連癌症都上身,除了鼓勵跟好友聯繫外,也希望與關心卻有些疏離的母親坦承那段已結束的感情,兩個月來的心理諮商已建立新的信心,不斷的運動,爬山已更能克服邊緣人格害怕的寂寞孤獨。

個案(五)

       2011十月某一日在一通聲嘶力竭的通話中,我解離了,不知道自己已踩上圍牆欄杆,就在那生與死的一線之間,一股強大的力量從後面環抱著我將我扯下…一位女同事正準備要往洗手間方向聽見我的嘶吼看見了我在那邊緣之際,成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貴人。

       我的人生已不知道如何走下去,腳上彷彿綁上千斤重的鉛塊捲進那強大的漩渦,無論有多少人伸出雙手要將我拉起,不但拉不起,甚至還拉下了他們,他們對我的無力感最終害怕會被捲入我那不知多深沈的漩渦中,不得已最後也放棄了我。

       太痛苦了,我不想再那麼痛苦了,撕裂,…就是撕裂,我的情緒我的精神我的心靈無時無刻撕裂著。停止痛苦也好,最後的求生本能也好,讓我找到了高老師,我第一次看到”邊緣性人格"這個名詞和解釋久久不能自已,彷彿在診斷標準中,被一條條量身訂作出來,我決定試著作心理諮商。

       那是一個綿綿細雨的晚上,下了好幾天的雨,空氣都是霉味,就是這樣的心情我靜靜的寫完了高老師的測驗,高老師一一的確認了我每一項的答案,確認了我的重度邊緣性人格,完全沒有意外的,所以我還是保持著從容。

       在老師的引導下,訴說著近期的故事,就好像只是在講別人的故事那樣,第一次我覺得有人了解我在說什麼,可以告訴我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接下來一路的心理諮商,成為了追尋自我心靈的一段旅程,到了最後我才知道是為了救贖我那幼年受創至今仍未長大的小女孩。

       母親的原生家庭因為有太多孩子,所以將母親送給別人養,國小畢業後就送去礦坑工作賺錢,一到成年就被安排相親,嫁給了大了她快二十歲的外省軍人。自有記憶以來,父親退伍後開計程車,時常在眷村打麻將,我的母親就帶著我一天到晚去抓賭,最記得有一次我一個人在計程車後座,母親氣憤的在父親面前拿了一塊大石往計程車正前方擋風玻璃砸,那一瞬間,後座的我看到破碎的玻璃全面性的朝我飛來,至今我還忘不了那恐懼,小女孩一直哭泣,母親卻用台語大聲吼怒吼說妳又不是死老爸死老媽妳是在哭三小。

       我的父親小時候常愛逗我,都說我是外面垃圾桶抱回來的,而母親在旁邊就會幫腔演戲,父親賭博,母親就抓賭,父親沒在家,我的母親就只會看電視和煮飯,家裡永遠都是髒亂不堪,而我也成為電視兒童,很少與家人有什麼說話和互動,不知道是否因如此我才不善於與人溝通。

       從小到國中的求學過程,只要母親因為父親賭博,就會失控砸爛家裡的東西,我不乖,就是體罰,黃色水管、衣架、棍子,任何身旁抓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是武器,直到國中,手臂仍有一條條的瘀青上學。

       求學過程中,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不討老師喜歡,小二有一次班上有同學掉錢,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要全班給她量脈搏,因為偷錢的人會緊張,脈博會跳的最快,最後,她量了我的脈搏對著我說,當著全班的面說,就是妳對吧!

       我的小學記憶中沒有一個讓我覺得溫暖的老師,我總是納悶著為什麼都不喜歡我呢;同儕間無論我怎麼努力或討好,為什麼總是也沒有溫暖呢?國中老師似乎都能接納我,但是我在同儕之間覺得越來越辛苦,我好需要朋友,無論我怎麼付出討好,不如我所願。

       專一最好的朋友被我發現和我喜歡的男生交往,且她知道我喜歡他,我斷然跟這好友絕交。我開始自己打工賺錢養自己,開始談感情,感情是我的全部,我的重心。有個人可以陪伴我,感情讓我覺得好溫暖,因為只是感受到溫暖而壓根沒去想對方是個怎麼樣的人,適不適合自己,所以每一段都很短暫,每一段我都可以痛得無法自己,靠著抗憂鬱藥把日子撐下去。

       我甚至對朋友講過一句話,當我男朋友很簡單,只要能陪我吃飯就好,現在想來多可笑,這是多麼的困難,哪個男人有空可以天天陪你吃飯?出了社會工作,那年我22歲,我懷孕了,奉子成婚,先生那時也才23歲,那時覺得彼此相愛的兩個人有了孩子有了家,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

       不過現實終究是殘酷的,太多現實的問題的考驗,愛情總會消磨殆盡,那時的我們都太年輕,太多的壓力會尋求酒精的麻醉,但喝了酒之後他會變成魔鬼,發酒瘋,家暴或強暴。但酒醒後的他又變成那個好好男人,酒醉比清醒時多,他也必須靠抗躁鬱症藥物和安眠藥,當酒精和藥物和大量安眠藥都無法入睡時,女人就會有生命危險,只能一次又一次把自己關在廁所打電話請朋友來家裡救我,為了孩子,始終撐著這段婚姻,不過兩年的婚姻,就在抓姦在床中落幕了。

       離婚後,獨立扶養孩子重新回到職場上班,很自然的結交異性朋友,也開始談戀愛,但只要對方沒有符合我心中期待,約定的事沒做到,約會遲到,我就會勃然大怒,甚至提出分手,而當對方無回應時,情緒會接踵而來,無法接受對方真的會離開,幾段感情下來,我越來越不穩定,甚至小孩不符合期待時,我會對著他大罵:我討厭死你了,恨死你了,甚至失控的打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的狂揍他。像綠巨人浩克一樣,一旦情緒爆發,就會摧毀一切東西。某天冷靜下來,發現我根本就是我媽的翻版,眼看著小孩越來越沒安全感,眼看我正複製下一個我,我不要我的孩子跟我一樣,不希望長大跟我一樣痛苦,因為我是如此愛他。

       極度沒有安全感,敏感,情緒多變,我時時刻刻都只想像橡皮糖般黏住對方,對方沒有以我為優先考量就會動怒,甚至自殘,且欣賞自己的傷疤,害怕被遺棄就先提分手,等真的分手後又忍不住發簡訊乞求回應,我困在情緒中,吞噬了自己。感情只要一潰堤,我的生活也就完全崩塌。

       為了孩子和自己,我接受了高老師的治療,開始察覺我與常人不同,我的自我存在感幾乎不存在,害怕孤獨和寂寞,需要從別人眼中反射出來自己的影像才確認自己存在,在感情中會不停的找事驗證對方是否愛我,我沒有興趣與嗜好,人生的唯一寄託就是感情。

       心理諮商是一趟自我追尋的旅程,讓我知道原來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如此深遠,我不知道原來我心裡住著一位小女孩,且傷得是如此的重,至今都未長大。我開始陪伴她,安慰她,開始跟她說話,開始自己陪伴自己。我以前覺得一個人看電影很恐怖,三十歲才開始自己看電影,原來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試著一個人逛街、到誠品看書,一個人吃飯,從嚐試、練習、懷疑、到享受,真的不容易,畢竟不穩定才是邊緣性人格最穩定的特質,就是要一遍又一遍的練習讓自己穩定。而當浩克即將出現時,會先自我分析後,試著沉澱自己,雖然不會每次受用,但狀況慢慢地好轉中,最明顯的是我已不再打罵孩子。

       希望所有跟我一樣為邊緣性人格所苦的人,希望都可以開始擁抱自己,陪伴自己,相信自己,肯定自己!!!

個案分析:
邊緣人格的成因:

       我的邊緣人格個案中,約有七成為中度,三成為重度,既為重度,其形成原因也會是重度, 母親氣憤的在父親面前拿了一塊大石往計程車正前方擋風玻璃砸...,家裡永遠髒亂不堪,而我也成為電視兒童,很少與家人有什麼說話和互動...., 我不乖,就是體罰,黃色水管、衣架、棍子,任何身旁抓得到的東西都可以是武器,直到國中,手臂仍有一條條的瘀青上學.....,

       判別邊緣人格的中或重度,達DSM-IV九項中的五項為重度,我認為三項以上可判中度,我們再試著看本書第二篇所提,邊緣人格的五項形成因素:

A.0-3歲的嬰幼兒的照顧品質

B.3-12歲孤單的童年經驗

C童年的分離創傷經驗

D. 家庭的不良氣氛

E. 父或母為邊緣人格者

       如為重度邊緣人格者,我的經驗是這五項會毫無例外的符合,中度則或多或少符合2-4項,因此心靈被過度踐踏與蹂躪,會導致心理創傷的更加嚴重,這位個案就成長於極其混亂的家庭中,長大後邊緣人格所引發連串的情緒,行為,思考的嚴重失控,幸好在往下跳的那一刻被救下來....。

邊緣人格諮商過程:

       自我覺知是邊緣人格心理諮商的重要目標之一,無法感受自我的存在,就會出現自我認同障礙,既然缺乏被愛的溫度,人就不能感受存在,我在諮商初期一起與個案感受那不堪的的童年往事,那無助,孤單的幼小靈魂,是如何在父母不當的管教中嚴重受創,當痛苦經歷能在諮商過程中獲得同理,就能找到宣洩出口,也能建立初期的信任關係。

       在惡質家庭成長的孩子,他們心中似乎都能聽到一股逃離家庭的魔咒,青少年階段就會被此魔咒牽引,結婚是最好的逃家方式,也是對原生家庭交代的最好藉口,然而魔咒畢竟會帶來更多傷痛,在他們未能學會經營家庭,教育子女前,原生家庭的夢魘仍會像魔鬼附身般揮之不去,持續那悲慘的命運。

       既然個案願給自己一次難得重生的機會,我們心理工作人員就該積極協助,開始一起檢視過往感情處理的問題所在,在越來越了解這一切並非她所造成,也非她該負責,自我覺察後,就須對未來生命負責,當務之急是應以更多理性面對感情問題,不能再像以前,只要有人陪伴,且願唯唯諾諾聽從指令就頤指氣使的操控伴侶,或一旦依附對方就死心蹋地毫無原則,諮商過程中,我前後見過她三位伴侶,目前她正與一位我曾接觸,且認為最能帶給她幸福並能跟他一起照顧孩子的伴侶穩定交往中。

諮商後的結果:

       每位個案在我心中都有不同的諮商目標,這位個案的另一目標是,我希望她要認清毆打,傷害孩子是萬萬不可的,幾乎每次都問他:最近會不會打孩子出氣?從初始,還會,企圖控制中,變得較少了,已不太會打了,且跟孩子的感情越來越好,這是我作心理諮商的最大成就感。

接下頁
  • 1
  •  
  • 2
  •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