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我們的專業

我們的專業 | 邊緣人格諮商2

高育仁心理師自創的九項中度邊緣人格

如果您曾自測美國精神醫學手冊所設計的九項邊緣人格診斷標準,如仍想再確認自己是否符合?

不妨試著參考我所歸納的九項標準.

憂鬱症的核心標準為兩年以上的情緒持續低落,而邊緣人格的核心標準則為具有憂鬱及害怕孤獨,除這兩項條件外,以下為另九項診斷標準. 判斷是否具備此性格的方式為,在確認有憂鬱及孤獨問題後,以下九項有

八項以上為重度邊緣人格

五項以上為中度邊緣人格

強勢:

由於幼時被照料品質不佳,在缺乏內在安全感下,幼時的弱勢可能在長大與伴侶交往時轉弱為強,以補償過往家庭、父母或童年經驗的情感缺憾,如此的強勢以待,會經常造成伴侶壓力,最終可能形成實質或心靈上的離異.強勢的潛在目的是維持感情的穩定發展,結局卻往往適得其反.

情緒:

如果您為公司工作一個月後,老闆不發薪水,您的反應為何?...生氣?錯愕?難過?...都可能,如果繼續做了三個月,公司仍不給薪水,您的反應就會更強烈....,憤怒?自責?甚至憂鬱?.....也都可能.

相信嗎?照顧者如未能滿足三歲前嬰兒基本被愛、陪伴、擁抱的需求,其內在情緒就可能像您拿不到薪水後的反應,如果三至十歲仍在孤單、父母失和或不當打罵中度過,負面情緒將更為嚴重,邊緣人格者的情緒就是在此環境中日漸孳生.

急躁:

人的性格通常在12歲前就大致底定,邊緣人格也不例外,我們於本書中一再強調三歲前有被愛的基本需求,經常在睡眠中的嬰兒,當一覺醒來,照顧者不在身旁,會以哭泣提醒該前來撫慰,然而母親疏於照顧,或保母僅擔負餵奶職責,嬰兒就可能陷入漫長等待,這樣的等待如仍持續在疏離家庭氛圍中度過童年,長大後如果伴侶無法陪伴,要其等待....,失約時,要其等待.....,臨時更改約定,要其等待,都會激怒邊緣人格者,這些曾在童年經驗不斷等待照顧者前來關愛的急切情緒,自然慢慢養成急躁性格.

操控:

邊緣人格者由於被愛得不夠,一旦掌握愛情、親情、友情.....,就容易操控,主因是害怕孤獨,當有伴侶院陪伴在旁,潛意識中似乎深怕此愛情像過往那般稍縱即逝,於是希望掌握對方行蹤、偷看手機;有了孩子後,希望這些曾隨伺在側的子女不要長大,以免獨守空閨,沒人陪伴,於是在青少年時期處處限制孩子外出遊玩,與人交往;在外一旦找到同好,彼此建立難得友誼,卻不希望對方與他人太過熱絡......,與強勢後的結局一樣,一旦有被操控感受,被操控者必然遠走高飛,不再復返.

極端:

邊緣人格者的幼兒經驗並不全然缺乏照顧,至少絕大多數的孩子有人餵奶、有人陪伴,當在被愛時,他們的感覺是美好的,問題出在被愛得不夠、陪得不多時,他們的情緒就會在溫暖與冷漠中來回擺盪,好與壞的照顧品質就易形成人的極端性格,因此此人格者遇到釋出善意者會極度感恩,卻也對心懷敵意者產生過度的報復心理.

固執:

邊緣人格者信心較低,因此害怕做出錯誤決定導致失敗,於是怯於接受挑戰、懼怕嘗試新事物、更有甚者則習於逃避現實壓力,當慣於此行事作風,就可能循過往經驗面對問題,個性一旦消極、悲觀,就會變成保守固執.

愛面子:

同樣源自於缺乏自信,邊緣人格者由於伴隨著內在負面情緒,因此在學業、事業上缺乏專注與持續力,許多目標的完成都需要此兩項關鍵因素,當不斷因專注與持續力影響原有表現,就可能因信心不足而著重門面,進而忽略精進實力,形成個性上的愛面子.

嘮叨:

人的嘮叨主因有二:一為與人或伴侶的心靈互動不足;二,缺乏興趣、嗜好與個人的生活重心.

邊緣人格者普遍為情所困,不易建立穩定情感關係,也因此與伴侶缺乏心靈互動,此外由於習慣沉溺於依附關係中,容易忽略發展個人興趣以建立生活重心,當人在內在心靈與外在生活重心都出問題,嘮叨便可能逐漸形成,造成更負面的情感關係.

壓抑:

多數的邊緣人格者情感受挫時的反應是立即性的情緒外放,少部分則怕被人目睹情緒失控而壓抑掩飾.在積壓情緒與痛苦後,壓抑型者會每隔一段時間爆發存於心中的怒氣,藉踹門、搥牆、頭撞牆、割腕等自殘模式表達憤怒.

壓抑型像是備有不同面具的隱者,面對不同人物與情境,會以不同面貌呈現,在自己房內最真實,完全展現自我,因為沒有他人在場,壓抑程度通常依親疏關係而定,例如伴侶、親人、好友、同事.....

 

壓抑型的自我傷害較情緒外放型更大,因為後者至少能藉外放宣洩負面情緒,自傷太過的結果是這類型的邊緣人格者自殺意志力更烈,外放型則屬威脅警告性自殺,但仍不可輕忽.

邊緣人格該有中,重度之分

       身為心理治療人員,如遇到憂鬱症患者,他們通常有情緒低落、睡眠、飲食、悲觀等明顯症狀,然而您是否發現有一類型患者情緒特別容易失控?害怕孤單?經常為情所困?在細問下,他們普遍有強勢、急躁、操控、固執、愛面子、嘮叨等特質(請參閱"邊緣人格的另一標準一文).

       如果我們發現憂鬱症底下,有一項非常類似的症狀,而且兩症狀像兄弟般相互影響,身為心理醫療人員,難道不該深入研究了解?我本身是在取得心理師執照,且從事15年以上憂鬱症專業諮商下才驚然發現邊緣性人格竟與憂鬱症有如此大的相關,相信有太多人在治療憂鬱症時,未能察覺與邊緣性人格的高度相關,這也自然導致廣大患者未能掌握自我症狀而延誤就醫,就心理治療而言,協助患者了解自我症狀是療癒過程的最重要項目之一,因此我才在2013年寫出"您也害怕孤獨嗎?解析邊緣性人格"一書.

       我同時發現,有部分邊緣人格案主並沒有典型患者的自殘、自殺、因害怕孤獨而強烈依附感情的明顯症狀,但他們卻因戀愛過程的缺乏安全感(怕孤獨引起)、怕分離、失戀、離婚,對伴侶或親人特別強勢、情緒化,反而導致情感離異,造成更大情感創傷,對這些隱性邊緣人格者而言,在就醫時通常會被診斷為憂鬱症,然而我看到的卻是因害怕孤獨所引發的中度邊緣人格心理問題,如果這類案主被以更精確的診斷加以治療,將更能走出心理陰霾. 由於全世界心理醫療人員依據DSM-5(美國精神醫學手冊)所界訂邊緣人格標準未能擴及此隱性且較輕微症狀,因此我訂定了另一套中度標準:

       一,在DSM-5的邊緣人格九項標準中達三項以上.(重度為五項以上).

       二,曾出現輕生意念.(重度則曾有自殺企圖或行為).

       三.有憂鬱現象(未達憂鬱症)及孤獨困擾.(重度則有憂鬱症及嚴重孤獨困擾).

       四.在強勢、情緒、急躁、操控、極端、固執、愛面子、嘮叨、壓抑九項標準中,有五項以上.(八項以上為重度).

       五.未曾(或短暫接受隨即自行停用)接受精神藥物或住院治療.(重度曾尋求治療).

       六.父或母親至少有一人為中度邊緣人格者.(重度通常父母皆是).

       七.不會藉酗酒、藥物、或各種沉溺行為面對孤獨困擾.(重度則會).

       八.自我概念上,大致分愛(健康)、接受(輕度)、討厭(中度)、痛恨(重度)自我.

       依我個人觀察,以台灣成人在邊緣人格的分佈上,能愛自己的自我概念者,通常來自健全家庭、身心健康父母、與快樂童年,約占四分之一;而輕度邊緣人格者能接受自我,約有半數成人人口;致於討厭或痛恨自己則分別為中、重度者,約占四分之一,這些案主通常來自問題家庭、父母及孤獨且不快樂的童年,試想,當人的自我概念達痛恨自己地步,自殘與自殺行為就極其自然.

       有效的心理治療能讓案主推升一級,由重度至中度(由痛恨到討厭自己),或由中度至輕度(由討厭到接受自己),是否能養成運動習慣與培養更多興趣、嗜好是其中治療關鍵.

從巨嬰症談邊緣人格不同階段的內在小孩

       中國知名心理師武志紅說:中國充斥成人巨嬰(成人內心潛藏心靈嬰兒),其實就是邊緣人格潛意識中的內在小孩(inner child),此概念是由精神分析大師容格(Carl Yung)率先提出的原型心理學(Archetypal Psychology),他認為大多心理問題的形成,可歸結為某一「原型」沒有得到良好發展而受到阻礙,因此人的心靈深處仍有"內在孩子"未隨著長大....,我試著分析內在小孩在輕重不等邊友內在小孩所處不同階段.

       人的成長分為理性與感性,多數人的理性成長如同外表所見,而感性成長卻會因幼兒期未受充分照料,因身心受創而停滯不前,因此心理不健全者仍潛藏著未長大的嬰兒,邊緣人格者父母的情緒化教育(因父母也為邊友),通常成長於不良家庭與負向童年經驗,他們的內在小孩可依重度--嬰兒階段(約0-3歲)、中度--童年(約小學期)、健康--高中以上.

重度--嬰兒階段(約0-3歲):

       仔細觀察重度邊友嬰兒行為,伴侶(母親)想分手就會抓狂、哭鬧、自殘、自殺...,跪下請求伴侶不要離開,如同母親把嬰兒棄置於孤兒院般痛苦,他們像嬰兒般無法忍受片刻孤獨,始終黏著伴侶(母親)寸步不離,一旦分離就奪命連環叩、大吼大叫....,於是就是不斷爭吵、衝突與最後離異.

       在童年經驗上:通常從嬰兒期就未受到良好照料,小學期也經常乏人陪伴,通常身心都被虐待才導致重度.

       在家庭功能上:經常經歷極混亂的家庭氛圍,在父母嚴重爭吵與不睦的家庭中經歷悲慘童年陰影. 在父母影響上:通常父母皆為重度或至少一人為重度邊緣人格者.

       在自我概念上:對自我一切表現、經歷、未來、性格皆極端不滿,通常傾向痛恨自我,因此才有自殺企圖.

       在自殺行為上:曾因各種原因企圖自殺,尤其因感情受挫.

       在壓抑比例上:有八成以上重度邊友會因極度壓抑而因解離致閃神、暫時失憶、多重人格.

       在分離焦慮上:因極度缺乏安全感,完全無法忍受伴侶分離,因而導致各式恐怖情人行為.

       在人際關係上:由於常因內在情緒、極端性格影響,經常於團體中與人不合,致衝突不斷.

       在治療效果上:情緒上的無法專注與持續,且因憂鬱而無法正常運動,近半數案主無法配合有效心理治療.

中度--童年階段(約3-12歲):

       在童年經驗上:可能幼時由保母、阿嬤帶大,父母忙於事業或上班,童年經驗通常孤單.

       在家庭功能上:父母感情也通常不睦,如未能經常一起晚餐、假日未經常出遊,家庭親子關係可能更疏離.

       在父母影響上:通常父或母有一人為中度邊友,如孩子受該父或母影響,便會形成中度邊友. 在自我概念上:重度痛恨自己,中度則討厭自己.

       在自殺行為上:重度曾有自殺行為、中度則曾有輕生念頭,不致有自殺行為.

       在壓抑比例上:中度多半傾向情緒外放,重度多半傾向壓抑,然而壓抑累積一段時間後,會有暴怒行為.

       在分離焦慮上:中度如與伴侶情感穩定,不易察覺有此人格,當情感生變或發現伴侶外遇,可能爆發如著魔般的異常情緒,例如原本完全信賴對方,發現伴侶劈腿後,會強迫性的檢查對方手機,窺探隱私,造成彼此更大衝突.

       在人際關係上:也像重度一般,有人際困擾,但不致太過嚴重.

       在治療效果上:通常有清楚病識感,如治療效果令人滿意,能接受被冠以"中度邊緣人格者"的標籤,因此多半配合治療與運動,癒後效果良好.

健康:高中以上(約18歲以上)

       至於正常、健康人格者,在家庭、父母,及童年經驗等項目上都呈正向,自然在自我概念上是愛自己的、完全不會有輕生念頭,更遑論自殺行為、他們遇困難會找適當管道解決、由於父母有運動及多元興趣,子女自然也能養成運動習慣與培養各種嗜好,因此不致有孤獨問題、這樣的健康人格,自然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其實人際關係的重點並非與他人的關係,而在於與自己關係的好壞,能愛自己的人,也能愛伴侶與他人,邊緣人格者的最大問題是不愛自己,自然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以冷暴力面對情感的壓抑型邊緣人格者

       兩年前曾跟我諮商過的回鍋案主因失戀而再度前來諮商,一年多已論及婚嫁的戀情僅因出國嫌隙,男方憤而提出分手,突來的痛徹心扉打擊讓她再度前來諮商,一個月來的協談,除不再煎熬痛苦,也終於願放下此刻骨戀情.

       由於對方以冷暴力作為處理感情衝突,或藉分手企圖情緒勒索操控,往往使人痛不欲生....,此為壓抑型邊緣人格的戀愛習性,三天前結束此療程時,這位個案請我寫出相關文章,以提醒如遇到此類損人更不利己邊友,該有的因應之道.

       據我個人諮商經驗,重度邊友(有自殺、自殘經歷)約半數為壓抑型,另半為外放型,而中度邊友(曾有輕生念頭者),約六成為外放型,二成為壓抑型,另兩成則兩者都有,不易辨別.

壓抑型邊友特質:

       1.通常具高智商、高理性、高反應力,由於幼時受到父母、家庭不當對待(通常被虐),因此發展出自我保護防衛機制,當期待父母的愛不斷受挫且枉然,就可能開始壓抑.

       2.不被愛的童年經驗易形成邊緣人格,此人格所衍生的壓抑型人格通常會以冷處理、不回應、最後可能使出分手、離婚的殺手鐧逼使伴侶就範,如果相對人是害怕分離的邊友,此招通常管用,然而對方沒有分離焦慮困擾,可能就答應分手,部分壓抑型邊友眼見招數無法見效,可能回頭變臉希望對方原諒,要求復合.

       3.平日慣於隱忍,但由於積怨後就易暴怒,因此外放型經常情緒放鞭砲,壓抑型則會因積怨而如原子彈爆炸,讓人心生畏懼.

       4.壓抑型邊友由於積存太多負面情緒,所承受壓力也較外放型(不時宣洩情緒)大,因此較易自殘、自殺,且自殺危險性更高.

       5.重度壓抑型邊友面臨壓力(尤其情感困擾),通常會出現閃神、注意力不集中、失憶、甚至多重人格等解離(dissociation)現象,我的部分案主反應,因此出現大小不等車禍.美國精神醫學手冊(DSM-5)於邊緣人格診斷標準的:在瞬變中,出現與壓力有關的妄想或嚴重解離現象.

       6.壓抑型多重人格像是備有不同面具的隱者,面對不同人物與情境,會以不同面貌呈現,在自己房內因為沒有他人在場則呈現真實反應,完全展現自我,而壓抑程度通常依親疏關係而定,例如伴侶、親人、好友、同事.....

       在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與Ainsworth所衍生出的陌生情境實驗中,對人際互動的外放與壓抑型情緒反應有深刻分析,充分解釋如幼兒期與母親關係的不良互動所形成四項依附關係:

第一項為成長於正常家庭的安全依附型,其他三項為:

       不安全焦慮型依附(外放型):談戀愛或對待伴侶會因對方不夠體貼而情緒失控、大吼大叫.

       不安全迴避型依附(壓抑型):談戀愛或對待伴侶會因對方不夠體貼而搞冷暴力整對方也整自己.

       不安全紊亂型依附(被虐型):談戀愛或對待伴侶會因對方不夠體貼或想分手而自殘、自殺或想置對方於死的恐怖情人.

       外放型通常為中度邊緣人格、壓抑型如曾有自殺紀錄,就可能為重度,紊亂被虐型通常幼兒期被虐,認知、情緒、性格、人際、親情等功能都呈紊亂,外放與壓抑不時相互交替,為典型重度邊緣人格.

       大致了解依附理論中所敘述的型態後,我們看看Ainsworth在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實驗中,外放(焦慮)型、壓抑(迴避)型,與被虐(紊亂)型在幼時當母親離開時的反應:

       安全依附型:母親暫時離開自然會有些不安或難過,但不致反應激烈,過陣子後,會持續玩實驗室準備的玩具,此象徵意義為,在溫暖恆溫環境內成長的孩子,即便照顧人暫時離開,也不會有可能被遺棄的疑慮.

       外放焦慮型的不安全依附:母親暫時離去會出現沮喪反應,部分孩子可能大哭大鬧,感覺照顧人可能遺棄他,如此敏感於可能被遺棄的孩子,通常處於經常被打罵、不當懲處(例如關進廁所、門外,警告說:媽媽不要你了....,以各種分離威脅孩子,因此母親在實驗室中一旦走開,這些處於不夠溫暖家庭的孩子就可能失控,可想而知,邊緣人格該是在這樣受創的氛圍中形成.

       不安全迴避壓抑型:孩子在看護者離開時,沒有表現出太多情緒或痛苦,並且在照護者回來時,也不會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可能因為他們習慣了被忽略或拒絕,或可能是父母太多的關注讓他們感到窒息。此壓抑型成年後,容易在親密關係中感到矛盾,需要很多的愛,卻也不時擔心被愛後的可能分離與痛苦,因此不時以冷處理或分手要脅,即便真的分手也可能是心中另一躲避未來痛苦的逃避選項,特別是在關係發展順利的時候,為了操控伴侶,他們在感情出現裂痕時,可能會不回音訊、電話,也拒絕談論自己內心受創的感覺.

       紊亂受虐型不安全依附:此類型的孩子在照顧者離開時,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反抗情緒或壓抑迴避,經歷過受創與被虐的環境,人的反應通常不定且紊亂,從小的親子互動不穩定,導致孩子長大後在情感關係中經常難以控制極端情緒,可能將過去被虐經驗,在身心受創後,將痛苦投射至欲與其分手或造成傷害之伴侶,因此可能以冷酷無情或極端手段處理感情.

如何改善壓抑型邊緣人格者?

心理諮商:

欲改善任何心理困擾,當事人都該藉心理諮商自我了解,不能清楚所處問題,如何改善此問題?

藉運動與內在小孩對話:

每日運動可達自我陪伴目的,改善邊緣人格的孤獨困擾,運動期間不時就所處困難對潛意識曾受創的內在小孩鼓勵、陪伴、安慰,假以時日就能改善心理困擾.

增加興趣嗜好:

由於邊友過度依附情感關係與伴侶,因此未將重心置於能健康、幸福、快樂的運動嗜好,如能養成興趣嗜好,自然能獨處且學習愛自己. 以上治療程序應循序漸進,缺一不可,不作基本的心理諮商,就不易養成關鍵的運動習慣,有了運動基本功,自然能養成最重要的興趣嗜好.

依附關係與邊緣、自戀,與反社會人格

       知名作家廖玉蕙曾遇到一位特殊學生,文內,學生說:「老師,您可以當我的母親嗎?」....,很多心理師如遇到邊緣人格者可能轉介至他處,因為兩大擔憂,一,個案可能在諮商期間自殺身亡.二,有了被關懷的悸動後,將心理師視為依附對象,對治療者糾纏不清,此篇文內的S輔導老師最後被逼得放棄教職,落荒而逃....

       到底什麼是依附關係?一言以蔽之,只要失去這個人、動物或物體後,讓你魂不守舍、痛苦萬分,甚至企圖自殺....,例如:恐怖情人因愛人欲離去而痛下殺機、主人因寵物離世而痛苦萬分、青少年因沈溺電玩,被禁後歇斯底里抓狂反抗.....,依附關係普遍潛藏在於人際間,存在於每個細微角落,只要幼時未受妥善照料,就易依附任何與我們產生情感的人、動物或物體,如果依附對象能讓缺乏母愛者(邊緣人格者)脫離孤獨陰影,此互動過程便是形成依附關係的主要因素.

       一般專業心理學者對依附理論的了解是安全與不安全依附,但對依附理論宗師John Bolby所提出的原始概念卻一知半解,我提綱挈領找出大師所提出的五大主要理論依據,為更貼近原創,特將原文翻譯:

1. A child has an innate need to attach to one main attachment figure

孩子天生就有依附主要依附對象的需求

2. A child should receive the continuous care of this single most important attachment figure for approximately the first two years of life.

孩子大約兩歲前,應持續獲得單一且最重要依附對象的關愛

3. The long-term consequences of maternal deprivation might include the following:• delinquency, • reduced intelligence, • increased aggression, • depression, • affectionless psychopathy

長期被剝奪母愛,可能導致:違規、犯罪行為、降低智能、升高攻擊性、憂鬱、缺愛所導致的心理問題.

4. short-term separation from an attachment figure leads to distress (i.e., the PDD model).

即便是短暫從依附對象分離都可能導致各類負向影響(廣泛性發展障礙,像過動、自閉症、亞斯伯格症候群等)

5. The child’s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primary caregiver lea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nal working model

孩子與主要關愛者的依附關係是自我心理運作發展的關鍵

       前些天閱畢此名為"穿一隻靴子的老虎"文章後,發現作者所敘述個案竟同時兼具四項心理症狀,分析個案應避免憑主觀貼人標籤,更不需藉機賣弄心理專業,我多年來經常分析個案,但有兩原則:一,需由當事人自述,而非我憑空臆測,.二,需藉客觀為文,我再就內容就事論事分析,如此較有說服力,且具分析價值.

       上面已就依附關係作說明,以下就邊緣、自戀與反社會人格作解釋:

邊緣人格:

       欲判別邊緣人格有幾要項

一,是否童年、家庭、父母關係出了問題?以致個案幼年時期未受足夠照料?

文章提到個案:他從小父母離異,隔代教養,唯一照顧他的阿嬤謀生都來不及.....

二,邊緣人格的另一特質為:因情感挫折而極端情緒化,此文已充分說明當事人不僅情緒化,甚至不惜犯法宣洩情緒.

三,因孤獨而依附S老師,或企圖轉移對象,希望作者能當他媽媽(依附對象),是判別邊緣人格者的主要依據.

自戀人格:

       個案說:「他們根本什麼都不懂,而且我很認真在社團中服務,只有我有能力當社長。他們太無知了,選出來傻蛋的那群學弟妹當然腦袋也都大有問題。」

       透露自戀人格的:著重於功名、智能與外型.(功利導向),自認該享有特權,且視為理所當然.(目中無人)

       個案說:「請你不但要讓他們知道我有工讀的需求,還要幫我遊說他們,讓我去S老師的學輔處打工....

       透露自戀人格的:過度期盼他人的特殊待遇.(自我中心)

       個案說:老師,妳可以拿回去看看,我的理論基礎很強的,那些不學無術的人,誰能跟我比。

       透露自戀人格的:自大且傲慢的態度.

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的特質為:遊走法律邊緣、缺乏同情心(自戀、邊緣人格缺乏同理心)、無視於他人的苦痛....,以下種種傷人行徑即能印證反社會人格.

       偷偷潛入同社團同學的房間,偷竊社團資料;尾隨輔導他的女教師,甚至變裝到某連鎖店攻擊同社團的女同學,在她頭上塗抹強力膠

       拿整桶的水,連桶帶水從三樓往下潑,把路過的同學砸得頭破血流;還把別人機車鑰匙孔灌入強力膠;社團在校外表演時,他去鬧場,真是誇張無極限。

       論文被博班學姊審查,沒通過,他憤而廣發電子郵件侮辱、恐嚇人家,被提告,法官依公然侮辱等6罪,判決拘役115天、得易科罰金

榮格與內在小孩療法

       心理治療領域最早討論內在小孩概念的是榮格(Carl Jung),他於1940年首次出版「兒童原型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中,以「在裡面的小孩」(child within)指稱兒童原型,他認為大多心理問題的形成,可歸結為某一「原型」沒有得到良好發展而受到阻礙,因此人的心靈深處仍有"內在孩子"未隨著長大....;而第一位正式使用「內在小孩」(inner child)詞彙則是Missildine(Corrin,1994).

       我未研究到底何謂內在小孩療法(Inner Child Therapy),但近年作心理諮商初談,必請案主配合運動,而利用運動時,與自己的內在小孩對話便是治療重點.以下是我個人的內在小孩療法.

       我會問:你相信自己心中有個內在小孩嗎?(中度憂鬱或邊緣人格者通常會遲疑或疑惑,但多半在片刻思索後,會承認卻有此潛意識內在意向,而符合DSM-5邊緣人格診斷標準的重度者則通常即刻認同)

       我接著說:既然你內心有這麼一位長久受到家庭、父母忽略或帶著創傷的可憐孩子在你心中,是否從明天運動時,扮演這孩子的媽媽跟他對話,因為只有你最了解他,請記得,跟他對話時要以包容、鼓勵、溫暖的態度對待,不能再嫌棄、謾罵、討厭的態度待之....(邊緣人格者自我認同與概念都低)

       我接著會簡單解釋內在小孩理論:人的心理發展有兩脈絡:一是理性,我們學到什麼,我們的理性脈絡就符合自我年齡;然而如果我們自幼未被完善照顧,內在孩子就會依輕重停留在嬰兒、幼兒及小學三階段(此文後詳述此三階段).

       為了讓案主能對陌生的自己潛意識孩子對話,我會根據他們初進諮商室的主述內容協助他們上手,例如:有位剛失戀且有自殘、輕生,痛不欲生的案主訴說痛苦心境,於是我請他在次日運動時這麼說:

       例如我叫高育仁,我會說:育仁(或小仁),最近失戀很痛苦,昨天去找高老師諮商,他說我心裡有你這麼一個沒安全感的孩子,我本來有點想帶你一起走,但還是想給你、我最後一次機會,我以後會照高老師的勸告,試著帶你每天出外運動一個小時,我是最了解你的媽媽,我會每天陪你、愛你....,我們一起合作,如果你不再那麼孤單、情緒變得平穩,我也能度過失戀難關.......

       以下是我一年前的文章:

       內在小孩可依重度--嬰兒階段(約0-3歲)、中度--童年(約小學期)、健康--高中以上.

嬰兒階段(約0-3歲):

       仔細觀察重度邊友嬰兒行為,伴侶(母親)想分手就會抓狂、哭鬧、自殘、自殺...,跪下請求伴侶不要離開,如同母親把嬰兒棄置於孤兒院般痛苦,他們像嬰兒般無法忍受片刻孤獨,始終黏著伴侶(母親)寸步不離,一旦分離就奪命連環叩、大吼大叫....,於是就是不斷爭吵、衝突與最後離異.

       在童年經驗上:通常從嬰兒期就未受到良好照料,小學期也經常乏人陪伴,通常身心都被虐待才導致重度.

       在家庭功能上:經常經歷極混亂的家庭氛圍,在父母嚴重爭吵與不睦的家庭中經歷悲慘童年陰影.

       在父母影響上:通常父母皆為重度或至少一人為重度邊緣人格者.

       在自我概念上:對自我一切表現、經歷、未來、性格皆極端不滿,通常傾向痛恨自我,因此才有自殺企圖.

       在自殺行為上:曾因各種原因企圖自殺,尤其因感情受挫.

       在壓抑比例上:有八成以上重度邊友會因極度壓抑而因解離致閃神、暫時失憶、多重人格.

       在分離焦慮上:因極度缺乏安全感,完全無法忍受伴侶分離,因而導致各式恐怖情人行為.

       在人際關係上:由於常因內在情緒、極端性格影響,經常於團體中與人不合,致衝突不斷.

       在治療效果上:情緒上的無法專注與持續,且因憂鬱而無法正常運動,近半數案主無法配合有效心理治療.

中度--童年階段(約3-12歲):

       在童年經驗上:可能幼時由保母、阿嬤帶大,父母忙於事業或上班,童年經驗通常孤單.

       在家庭功能上:父母感情也通常不睦,如未能經常一起晚餐、假日未經常出遊,家庭親子關係可能更疏離.

       在父母影響上:通常父或母有一人為中度邊友,如孩子受該父或母影響,便會形成中度邊友.

       在自我概念上:重度痛恨自己,中度則討厭自己.

       在自殺行為上:重度曾有自殺行為、中度則曾有輕生念頭,不致有自殺行為.

       在壓抑比例上:中度多半傾向情緒外放,重度多半傾向壓抑,然而壓抑累積一段時間後,會有暴怒行為.

       在分離焦慮上:中度如與伴侶情感穩定,不易察覺有此人格,當情感生變或發現伴侶外遇,可能爆發如著魔般的異常情緒,例如原本完全信賴對方,發現伴侶劈腿後,會強迫性的檢查對方手機,窺探隱私,造成彼此更大衝突.

       在人際關係上:也像重度一般,有人際困擾,但不致太過嚴重.

       在治療效果上:通常有清楚病識感,如治療效果令人滿意,能接受被冠以"中度邊緣人格者"的標籤,因此多半配合治療與運動,癒後效果良好.

健康:高中以上(約18歲以上)

       至於正常、健康人格者,在家庭、父母,及童年經驗等項目上都呈正向,自然在自我概念上是愛自己的、完全不會有輕生念頭,更遑論自殺行為、他們遇困難會找適當管道解決、由於父母有運動及多元興趣,子女自然也能養成運動習慣與培養各種嗜好,因此不致有孤獨問題、這樣的健康人格,自然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其實人際關係的重點並非與他人的關係,而在於與自己關係的好壞,能愛自己的人,也能愛伴侶與他人,邊緣人格者的最大問題是不愛自己,自然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關係.

致邊緣人格者的一封信

       我是個輕度邊緣人格者(九項診斷標準,五項以上重度,三項以上中度,一項以上輕度),父母皆為公務員,出生後由保母短暫帶過,小學放學回家雖有外祖母陪伴,但多半孤單的在家中小院子玩,小學五年級就暗戀學校女生,直到五專都不敢表達對異性的愛慕之情,退伍後終於有了初戀對象,短暫的戀情因故終止後,曾有一年時間走不出情傷,曾因怕孤單,在街頭與女性搭訕,無法忍受與人約好時間,對方遲到20分鐘以上的等人煎熬....,這一切都是邊緣人格的特質,因此能感同身受您的困惑與痛苦。

       我的輕度邊緣人格未達中度,取決於認真經營妻子,女兒與家庭的關係,我小心翼翼的顧及家人感受,不致讓關係惡化,邊緣人格者的最大致命傷就是與伴侶關係逐漸惡化後,終至無法收拾,且通常會因自己的性格,導致無法與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關係,在此,我必須提醒您伴侶的階段性心理反應,其實我們多加注意,能避免走向分手或離異一途。

包容疑慮 錯愕 容忍 衝突

       彼此在初戀時易沉浸在熱戀中,都盡力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相互包容是初戀時的特質,邊緣人格者感情的處理問題會在認識第二階段後逐漸出現,初戀時彼此日夜相守,卿卿我我的日子總會在初戀後結束,有些個案似乎希望永遠停留在那長相廝守的甜蜜日子中,於是開始抱怨對方為何冷卻?為何不能多加陪伴?為何變得如此冷漠?

       當無法適應第二階段的戀情,就可能有情緒,由於仍處初識期,伴侶的反應通常是疑慮,疑慮並不致對彼此關係帶來大礙,但對方已開始仔細觀察您是否有進一步的非理性舉措,如果你們的戀情持續加溫,伴侶會以更多的耐性體諒您的情緒問題,然而你們的爭端總圍繞在不許對方穿著暴露,疑心病太重,限制伴侶正常交際等邊緣人格因感情脆弱所引發的問題,有半數伴侶可能會在此時避免夜長夢多,跟你提出分手。

       有另半情侶未提出分手,並不代表他們漠視彼此所存在的問題,第三階段的戀情中,您可能已認定對方已習慣您的強勢與情緒,在此氛圍中,邊緣人格的極端思考可能呈現,要求對方陪您講電話到半夜,不合理的要求如有不從就大吵大鬧,歇斯底里似的情緒持續失控會讓人錯愕,因此可能嚇跑另半難得留下的伴侶。如果此時您能深刻反省問題所在,願意就自己給對方所帶來的困擾加以道歉,部分伴侶可能留下,但如果你認為對方不顧情份,背叛彼此曾留下的海誓山盟,不願自我檢討,情傷會永無止境的持續。

       有許多複雜的因素讓伴侶在面臨邊緣人格的種種問題中留下,他們可能不清楚問題所在,也可能在邊緣人格之外,彼此仍存在正向情感關係,第四階段的關係,可能為了避免衝突選擇忍讓,他們認為這是分手外,最好的相處模式,然而每回風暴過後的風平浪靜,容忍往往是壓抑過後的更大爆發,更多的衝突可能跟著而來。

       邊緣人格者的潛在問題是因過去未受到良好照顧,因此當伴侶疏於照顧,當事人會情緒失控,然而就伴侶而言,他僅是伴侶,並非母親,何以大小情感事情都歸罪於他,當彼此認知不同,且涉及潛在的邊緣人格困擾,在包容,疑慮,錯愕及容忍後,留在情感關係內的戀人就可能開始爆發無止境的衝突。

       我要提醒所有為邊緣人格所困的朋友,要認清的事實是有緣與您談情說愛的伴侶就是陪伴在您身旁的情侶,他們不會,也不知如何扮演母親的角色,要珍惜彼此難得培養的戀情,要視伴侶為貴人,因為當您的親人,父母或朋友不能帶來溫暖時,伴侶是唯一願在你最需要被愛時陪在身邊的人,當自覺情緒失控,所求已超出伴侶範圍,應找到立即降低怒氣的方法,否則再厚實的感情都會生變,當對方初次提出分手,要積極找出問題所在,可能還有挽回機會,有些較激烈的邊緣人格者無法忍受伴侶提出分手,不能針對問題改變,卻以威脅,割腕,自殺等激烈手段企圖挽回,這些悲情作法都會加速伴侶求去,會讓您陷入谷底深淵,切勿為之.

接下頁
  • 1
  •  
  • 2
  •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