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我們的專業

我們的專業 | 自戀性格諮商

我多年來從事憂鬱心理諮商,十年前發現憂鬱案主中,八成以上同時有邊緣性格困擾,一年前更察覺約兩成以上同時具邊緣、自戀問題,試想您的伴侶常因憂鬱、孤獨而情緒失控,這已讓人難以招架,如果他(她)又是公主(子)型,自我、功利、缺同理心,不時顯露傲慢態度而不自知...,這樣的性格特質就可能讓關係徹底決裂,因為憂鬱孤獨尚可多加關照而維持,但欲企圖改變自命不凡、自私自利者卻是難上加難....

如果您的伴侶有此特質,在想脫離苦海或分手前,請給對方最後一次機會,鼓勵這些親人前來作心理諮商,相信以我們的專業與當事人的配合,該能協助個案自我了解, 進而改善彼此關係。

如果您本身就同時面臨憂鬱、邊緣與自戀困擾,我需特別強調的是:任何心理困擾多半是環境、家庭、父母造成,當事人是無辜的,當事人並不想自找麻煩,也無意傷人,然而既然察覺此為人際關係的潛在殺手,就該面對問題,自戀者通常渾然不覺自己問題所在,一旦知道就應對自己負責,不該再將過錯推給環境、父母(他們無意教出這樣的孩子),這一切都該由您承擔,逃避問題的後果,都將使問題更加棘手。

是否曾在學校、團體中遇過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甚至自私自利者?

一般人可能對自私自利者保持距離,內心或有嫌惡感,但對從事心理治療人員而言,行為背後潛藏著不為人知的苦楚。邊緣性格由於自幼未被關愛,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伴隨著恐怖情人的影子,自戀除缺乏安全感外,在父母功利思維的溺愛呵護下,不自覺從周遭人擷取內心欠缺有形、無形事物,殊不知這樣”簡單”的自我滿足,會帶來人際、情感、家庭等巨大損失,如果您察覺自身有這樣的問題,卻不知如何改善...

我們將先讓您了解此性格的由來、它將造成何等影響(協助您從相對人角度看待)、如何以具體行動改善此性格的思維與行為,例如,以自戀性格第一項診斷標準:過度期盼他人的特殊待遇而言,我們會先向案主解釋,此性格通常是因幼時父母過寵,要什麼,有什麼的養尊處優環境下,長大後就習慣他人給予更多特殊待遇,然而現實世界則不然,當自認相對被剝奪時,不再有優渥待遇,就容易產生挫折感,於是出現人際、感情或情緒問題。

何謂自戀性格?

       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手冊),自戀型性格障礙症屬於B群性格(其他為反社會、劇化、邊緣)障礙症,B群性格形成主因通常來自幼時照顧不周所致。

       以下九項診斷標準符合五項以上,表示為典型自戀性格,如有三項以上符合,且因此有1,情感或情緒困擾。2,罹患憂鬱症。3,有中度或重度邊緣性格問題。4,曾有輕生念頭(或自殺行為)。5,有明顯的人際困擾。就該尋求心理諮商,此性格易造成人際、心理問題、情感困擾、家庭衝突、學、事業受阻、晚年乏人照顧等問題。

1. 過度期盼他人的特殊待遇。(攀關係)
2. 著重於功名、智能與外型。(功利導向、重物質輕精神)
3. 慣於周旋於高階人士或機構。(自我中心)
4. 渴望他人讚美。(自以為是)
5. 自認該享有特權,且視為理所當然。(有遲到拖延習慣)
6. 會利用他人、圖利自己。(易造成人際衝突)
7. 缺乏同理心,易忽略他人的感受、權益與需求。(關係易破裂失和)
8. 易羨慕他人,也認為他人會嫉妒於他。(好大喜功)
9. 自大且傲慢的態度。(易擴大他人缺失)

 

       根據個人諮商經驗所歸納自戀其他特質:

於諮商過程中,案主有遲到、改期或中斷諮商問題,不配合運動是諮商失敗的主因。

 

此性格者對子女與父母樣態:

對子女:以物質寵愛並施予操控的愛,親子關係易疏離。

對父母:由於缺同理與感恩心,對父母通常冷漠以待,不易孝順。

 

       為何出現自戀格?主因:幼時受寵、父或母為自戀格者、自幼未被要求分擔家事(僅要求課業)。次因:獨生子女、高社經家庭、幼時隔代教養。

       如何改善此格:建議至高老師官網看--我們如何作自戀格諮商一文,也請作完邊緣性格療程後,主動提出再加一回自戀性格諮商。

為何出現自戀性格?

主因:受寵、父或母為自戀性格、自幼未被要求分擔家事(僅要求課業)。

次因:獨生子女、高社經家庭、幼時隔代教養。

我們如何作自戀性格諮商

針對:過度期盼他人的特殊待遇。(攀關係)

先從家事與守時守信做起。

       今後在任何環境中,先從所處家庭做起,像是否公平負擔家事?甚至考慮多為伴侶、家庭多做些事,接著在公司、團體內多為他人做些事,且切記,這是無條件的付出(許多自戀傾向者慣於有條件給予),當他人發現你能如此付出,人際關係自然能改善。

       由於缺乏同理能力,也不耐等待,此性格者會慣性遲到,他們似乎不認為讓人多等些時間有何大礙,其實此習慣極可能破壞了與有準時習慣的務實朋友關係。

針對:著重於功名、智能與外型。(功利導向、重物質輕精神)

降低功名的追求,加強精神層次的提升。

       台灣地狹人稠,分配資源有限,彼此競爭自然加劇,許多功利導向文化於焉產生,社會氛圍既重視學歷、身分、地位,很多短視近利父母就教導子女該重視功名與提升外在條件,而該以過程、意義、與人為善導向,能增進健康、幸福、快樂的精神教育便可能被忽略。

       改善之道:請個案重新檢視目前思考重心是否功利?生活是否著重外在、他人觀感,忽略內在精神感受?是否該調整與他人重面子的交友習慣?

針對:慣於周旋於高階人士或機構。(自我中心)

多與同儕互惠相處,多靠自身努力,切勿靠關係、奉承長官。

       父母如愛靠裙帶關係,子女也會習得此炒短線性格,諮商過程會請個案思考如此周旋高層與機構,長期下來真能獲利?今日所面臨的困境不就是如此思考與行為造成?

       如果案主本身為父母,就不該因寵愛某人而偏心(被寵者因恃寵而嬌,長大反而無力孝順)、應著重與兄妹、平輩的和諧關係,勿因長輩有權勢而靠關係、巴結、奉承。

針對:渴望他人讚美。(自以為是)

利用與自我內在小孩對話自我讚美、砥礪。

       正常的教育該在孩子成長時多加鼓勵,然而被寵的孩子自幼只被讚美,犯錯卻未被適時糾正,當長大遇挫,就無法自我檢討,挫折容忍度過低,自信隨之降低,渴望他人讚美便成為致命且無法自拔的性格。

       孩子如未被教導負責、耐勞、堅持、同理等美德,反之,懶散、推托、逃避責任、虎頭蛇尾等習性便隨之而來。因此與其渴望他人讚美,不如在自我鍛鍊、克服萬難後,運動時,利用內在小孩對話自我讚美、砥礪。

針對:自認該享有特權,且視為理所當然。(有遲到拖延習慣)

享有特權損失更大,與人為善才能實質獲利。

       受寵環境長大的孩子既從家庭享盡特權,長大後自然覺得持續的享有豐厚待遇乃理所當然,於是盡全力與人競爭或鬥爭,長久以往就無視他人存在,僅在乎是否獲得實質利益。

       多數自戀性格者渾然不知此作為會帶來嫌惡,因此遭人孤立,心理諮商會讓個案體認真正的獲利是在長期、和諧與合作分享中獲致,你爭我奪、用盡心機往往損失更大。

針對:會利用他人、圖利自己。(易造成人際衝突)

多顧鄰里瓦上霜,人除為己、也該助人。

       “自掃門前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厚黑學理論對此性格者該特別對味,他們通常愛追求有形的東西,其實無形事物,像健康、幸福、快樂,有錢買不到的才真正昂貴,短視近利者常忽略此真諦,待賺到大錢,開著名車,直至年長,發現孩子不孝,親友疏離、伴侶離異,孤獨終老,待住在豪宅中才驚覺徹底失算就為時已晚。

       心理師有責任提醒案主,人該先顧好自己,才能顧及他人,但僅顧自己,卻把人當工具,利用他人,如此不僅無法圖利自己,反而有損個人利益,就單以利益角度而言,該反其道而行,平日該多顧鄰里瓦上霜,且人除為己、也該助人。

缺乏同理心,易忽略他人的感受、權益與需求。(關係易破裂失和)

以行動付出,克服懶散。

       此性格的形成是幼時該做的事,照顧者經常代勞,久而久之便無法體會他人辛勞,或勞動本身所帶來的意義,既然過去缺乏勞動體驗,改變方式就該以行動改善人際關係,所謂”知難行易”就是其中道理。

       為何自戀者抗拒自身責任?因為怕累、怕麻煩、怕流汗....,因此逃避、推托就成為處事習慣。如何協助案主同理周遭人的感受?以實質行動付出才能真正打動人心,也才易將被寵壞懶散之心打開。諮商過程會請案主列出重要他人、伴侶、親友等長久以來希望做卻被忽略的事,唯有完成他人合理期待之事才易說服人,才易改善關係。

針對:易羨慕他人,也認為他人會嫉妒於他。(好大喜功)

養成予人方便,與人為善習性。

       功利思維加上缺乏信心的教育,父母通常要孩子跟兄姐比較,稍長後,跟鄰里、親戚比,孩子在學校自然愛跟同學相較,長大後也習慣跟人比,當比較習性深植人心,就易羨慕他人,也懷疑別人嫉妒他,於是見不得人好。

       欲改變此性格,心理師會讓個案了解,見不得人好的心態會自我孤立,因此需反向操作,在心理上祝福他人外,鼓勵個案養成與人為善習性,在家庭,檢視家人還有什麼需求,以行動付出,出門在外注重公德,多予人方便,能多給予就表示本身富足,常跟人計較,代表內心貧乏。

自大且傲慢的態度。(易擴大他人缺失)

養成運動習慣,洗刷傲慢形象。

       鼓勵案主養成運動習慣是我治療憂鬱症與邊緣性格的不二法門,只要配合運動,九成以上都有良好成效,但約有一成的個案無法配合,尤其女性公主型者,直到後來才發現這些抗拒運動者多半為自戀性格者,我仍記得有位自戀個案問我:『高老師,難道沒有比運動更好的治療方法嗎?』

       有了運動習慣,人的靈魂就跟汗水、恆心、堅強、曾受傷的內在小孩常相左右,不僅能擺脫憂鬱,也能陪伴自我,對自戀的公主或公子而言,更能洗刷傲慢態度,因為那是你辛勤所得,你才可能體會他人流汗的辛苦,有了這些體會,才可能謙虛待人。

 

  • 1
  •  
  • 2
  •  
PAGE TOP